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进展
来源: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
中华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
一、定义
二、病程和病理改变
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程一般约1-5年,但在临床上我们经常见到病史>5年的病例。有关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改变和发生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疼痛虽然与急性带状疱疹相关,但究竟单纯是急性带状疱疹时间上的延续或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疼痛仍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疼痛。
【发病率和多发部位】
总的来说,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率与年龄成正比,Morages(2001)曾经统计过一组病例,10-19岁的发生率为4%,20-29岁为2%,30-39岁为15%,40-49岁为33%,50-59岁为49%,60-69岁为65%,70-79岁为74%;而疼痛时间持续>1年的可能性在10-49岁组为4-10%,50-79岁组为18-48%,个别患者可长达10年或更久。好发部位及比例分别为:头面部占15%,颈项部为12%,胸背部为55%,腰腹部为14%,骶尾部为3%,全身性占1%左右。
三、临床表现
【疼痛性质和发作频率】
由于大多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疼痛都属于重度疼痛,疼痛的类型也同样具有特征性临床的表现,疼痛程度非常剧烈,疼痛常常难以忍受。
1、
2、
3、
4、
四、诊断
由于剧烈疼痛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夜间睡眠明显受影响。急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患者大多数都能告诉医师自己曾经患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史。患者的VAS评分常常>8分。临床上有少数患者未能告诉医师自己曾经患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史,患病局部也缺乏明显的皮肤色素变化或疤痕时,可能会发生诊断困难,此时应该重点询问过去病史,仔细检查局部浅感觉的变化。
【临床类型】
①
②
③
我们在临床上所遇到的患者以伤害性感受器兴奋型和去神经支配型为主,部分患者表现为去神经支配型和中枢整合痛型两种混合临床型。
五、治疗
一般说来,如果讲到有关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有效治疗时,临床医师都会觉得这个问题非常、非常棘手,那么在临床上究竟有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它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目前的回答是有效的“综合治疗”的方法。
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药物的反应性在临床上与急性带状疱疹有所不同,所以许多常用的止痛药物效果不佳,常用的麻醉性止痛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激素类和部分NSAID药物对大部分患者有缓痛效果。
①NSAIDs
②麻醉性镇痛药和麻醉药
麻醉性镇痛药用于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镇痛治疗效果不如在其他领域疼痛的疗效,目前国外仍有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的临床尝试,我科门诊中部分患者配合使用弱阿片类,如曲吗多缓释剂:奇曼丁等口服,临床上对大部分患者有效。阿片类药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主要争议,部分原因是缺乏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理解和不清楚其机制。长期给予阿片类药物引起副作用也是限制其应用的原因之一。尽管存在争议,但是有多项随机、双盲研究显示吗啡、氧可酮和曲马多等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效。
③抗抑郁药
④抗惊厥药
⑤维生素类、安定类
由于维生素类大多数是参与多种代谢过程的酶类的辅基类,对于维持正常机体的各系统生理功能,特别是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和损伤后的修复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维生素B类等是临床治疗中比较常用的药物,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时维生素B1、B6、B12制剂使用较多;安定类也是临床上常用的辅助治疗药物。
⑥其他药物
Ø
2.局部治疗
①局部皮内注射治疗
②局部外用药
对于局部皮肤激惹症状明显的患者,即激惹触痛型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局部用药可能有效。国内、外报道使用5%利多卡因、阿司匹林、辣椒素、多瑞吉贴剂和其他NSAIDs类乳剂或膏剂有时能取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中辣椒素是红辣椒中最刺激性的成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用于疼痛治疗,随机、双盲临床研究报道局部辣椒素可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和糖尿病神经性疼痛。也有报道使用辣椒素后疼痛加重,所以局部辣椒素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探讨。
以现代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神经阻滞、臭氧治疗、神经节治疗等)实施区域神经或神经根注药为主要手段配合镇痛及抗抑郁等药物是我们目前缓解大部分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剧烈疼痛比较有效的方法,尤其对于病程<半年效果比较理想,病程>1年的患者虽然控制疼痛比较困难,使用本技术也能够获得明显的效果。区域神经介入治疗用于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神经干、椎旁神经根及交感神经节注药和阻滞技术,总体上来说一些区域性止痛治疗配合药物用于去神经支配型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4.椎管内注药
5.电生理及神经功能调节治疗治疗
【脊髓电刺激技术(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
对于常规的方法不能控制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有人尝试使用SCS治疗。根据目前所使用的疼痛治疗方法的原理,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①通过抑制抑制神经功能或生理活动达到缓解疼痛;②刺激神经功能变化或活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SCS作用机制属于后者。但是根据2007年全国疼痛年会的嘉宾、世界疼痛医师联合会主席、南韩的李相哲教授介绍SCS治疗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不佳。
所谓的心理治疗,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患者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周围人的语言作用,特殊布置和医师所实施的专门心理治疗技术等。狭义的心理治疗则指专科医师对患者所实施的心理治疗技术和措施。如果单用药物治疗或神经阻滞,对这类疼痛并不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必须辅助相应有效的心理治疗。
9.免疫调节剂治疗
目前公认急性带状疱疹的发生与机体的免疫力降低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许多研究提出多种细胞活性因子与伤害性感受器、神经性疼痛的发生或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一部分临床医师或研究学者已经非常关注这方面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还不了解它们对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或程度,但是我们有理由期待免疫调节治疗在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未来治疗中逐步成为发展方向之一。
10.患区后遗症状的治疗
患区后遗症状是指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由于受累神经已经受到病毒的严重损害,在受到累及的神经支配区除了疼痛之外的症状,如紧束感、痒、感觉异常、蚁行感、麻木感或不定时抽动及其他不适的感觉等。部分患者有时主诉这种“后遗症状是仅次于剧烈疼痛样的感觉”也令人难以忍受。实际上由于早期在临床过程中往往与疼痛症状并存,剧烈疼痛吸引了患者的主要注意力,一旦他们的剧烈疼痛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在一些患者后遗症状的种种不适感觉又变成为就诊时的主要矛盾。紧束感或绷紧感觉是疱疹后神经痛常见的症状之一,介入治疗和交感神经节阻滞有时能够减轻症状。
“痒”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另一个常见的症状之一,但是有关“痒”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所以人们目前还不清楚“痒”的发生机制和神经学基础。痒和疼痛的刺激兴奋了一大群重叠的初级伤害性感受器,而产生痒或疼痛的感觉依赖于中枢的整合。例如产生痒的感觉由于某些中枢神经元激活的结果,而产生疼痛的感觉是由于另一些中枢神经元激活的结果。对于痒的治疗方法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近年来,我们使用神经妥乐平、恩再适应用于神经损伤的临床治疗,根据初步的观察效果比较明显。
11.神经损伤的修复治疗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神经损伤修复非常困难,治疗过程比较漫长。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使用神经妥乐平、恩再适和维生素类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资料介绍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种类的神经营养因子,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神经营养因子4/5(NT4/5)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lial cell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等可能在被损伤的神经纤维修复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对顽固性急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总体来说,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目前仍是世界级的疼痛难题,我们在20多年的临床疼痛诊疗中为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种方法研究中做出了自己的一点努力,目前为止,我们疼痛科已经能够有效控制绝大多数患者的剧烈疼痛,其中我们承担的广州市卫生系统“95重点攻关”课题-“急性带状疱疹痛及特殊类型和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系列研究”,在2003年6月获得广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但是有关急性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仍然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