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源性头痛治疗进展
来源: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 |
一、概述
二、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分类
根据神经根的不同受累部分进行分类:
1、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根的感觉根纤维受刺激。
2、肌源性疼痛: 腹侧运动神经根受刺激。
三、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及发病机制
(一)颈源性头痛的解剖学基础
1、头面部表面和深层结构都是由三叉神经及第2-3颈神经分布支配
2、第1颈神经在寰椎后弓上方发出第1颈神经后支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
大多数头痛(偏头痛除外)都可能与颈椎的病理变化有关。
3、第2颈神经从椎板间隙中出来,内侧支与来自第3颈神经的纤维共同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这些神经是传导颈源性头痛的主要神经。
第3颈神经出椎间孔在椎动脉后方发出第3颈神经后支,其内侧支分布到多裂肌。
1、2、3颈神经后支借交通支相连接形成神经环(或称为颈上神经丛,或Cruveihier后颈神经丛)。
(二)发病机制
1、会聚理论与颈源性头痛的发病
2、颈源性头痛的炎性机制
(1)高位颈神经的分支容易受到椎骨突起及肌肉在附着处的刺激及损伤。压迫和刺激这些神经时在头皮上可出现感觉减退、过敏或感觉缺失。
(2)Martelletti在实验中发现颈源性头痛患者的血清IL-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和健康人,并且在颈源性头痛患者自然发作组和机械刺激诱发加重组之间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Zicari等(2001)发现颈源性头痛患者NO途径活性高于文献中的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患者。
四、颈源性头痛的定义
五、颈源性头痛的诊断标准
1.由头颈运动或姿势激发的单侧头痛;
2.按压颈部引起头痛;
3.单侧头痛放射到颈部和同侧肩部或上肢.
六、与颈部症状体征的关系
对500例患者中的410例中,6例疼痛由头颈运动或头部姿势引起;112例长期单侧头痛患者中,只有2例此类头痛(0.4%)。这一结果表明由头部运动或固定姿势激发头痛的结论不是一个敏感或特异的诊断标准。
1、Sjaastad认为颈源性头痛的其他特征为颈部压力激发的头痛。在500例头痛患者中,没有出现1例此类头痛。
2、Sjaastad对11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研究中发现,痛侧有34个肌筋膜激发点,而其中70%位于咬肌,颞部或胸锁乳突肌;只有30%位于后侧。
3、颈源性头痛的第三个特点是单侧头痛放射至颈部,同侧肩和上肢。
4、用于鉴别和诊断颈源性头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颈2神经阻滞。但Sjaastad等没有把它作为诊断依据。
七、IASP颈源性头痛的主要诊断标准
(一)单侧头痛,不累及对侧。
(二)颈部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1、疼痛特点:
(1)疼痛性质相似,由颈部运动和/或单一长久的头部姿势引起的疼痛。
(2)疼痛的分布和特征相似,可由来自单侧颈上部,后部或枕部的外在压力引起。
2、单侧颈部,肩和上肢的非根性疼痛。
3、颈椎活动范围减少。
八、颈源性头痛红外热像诊断观察初步报告
(一)本组34例头痛病例中,男10例,女24例。其中13例临床诊断为颈源性头痛。
表、颈源性头痛病例红外热像对称测温结果与患部关系表
前额温度/局部 |
与患痛部位关系 |
颈、肩、肩胛区温度/局部 |
与患痛部位关系 |
例数 |
较高 |
同侧 |
较高 |
同侧 |
6 |
较高 |
同侧 |
较高 |
对侧 |
2 |
较高 |
对侧 |
较高 |
对侧 |
4 |
注:1、其中1例所测温度无明显变化,但颈椎体征阳性。
局部温度较高指与对侧相比温差>3°。
(二) 有作者对174位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用疼痛评分与数位式红外热影像(D.I.T.I)为实验指标,依据患者所主述的疼痛严重性分为轻微疼痛,适度疼痛,严重疼痛,极端疼痛等四组。我们评估其疼痛评分与温度差异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各组的平均温差范围:轻微疼痛为0.26、适度疼痛为0.39、严重疼痛为0.60、极端疼痛为0.98。其中最突出的温差分别为:轻微疼痛0.4、适度疼痛为0.9、严重疼痛为1.2。
结论:
1、红外热影像术能够很客观的显示出患者认为主观上的疼痛。、
2、红外热影像术能够显示出腰椎间盘突出病症患者的严重性。
3、严重疼痛这一级温差最突出。
4、腰部的神经根病用红外热影像会非常的灵敏。
九、颈源性头痛的治疗
(一)一般性治疗
(二)注射疗法
1、注射治疗要坚持个体化原则
2、注意事项
(1)由于第2颈椎横突的体标标志在较肥胖者不易触及,可在X光引导下穿刺治疗
(2)颈椎横突的定位有个体差异,且邻近有重要神经、血管,要注意解剖定位。
(3)椎动脉在第2颈椎向外侧转折后,椎动脉孔向外侧开口,进针时易刺入,进针时要多次回吸,严防误入椎动脉。
(4)注药时应先注入少量试验量,无不良反应再缓慢注射,注射过程中要反复询问患者的感受,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5)有时药物向前流至颈上交感神经节出现一过性Horner’s综合征, 可增强疗效。操作中应严防药物误入蛛网膜下腔。
3、常用方法
(1)颈椎旁病灶注射
在第2颈椎横突穿刺注射消炎镇痛药物,有良好治疗效果。药液在横突间沟扩散可流到第1、3颈神经及周围软组织内,发挥消炎、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2)颈部硬膜外腔注射
经椎旁注射治疗效果不佳者,多系病变位于椎管内,以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椎间盘源性神经根炎多见,椎旁注射的药液无法到达病变部位。可选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法。
(三)颈神经毁损治疗
1、 颈神经后内侧支射频热凝术
2、颈神经后内侧支乙醇阻滞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