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一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滋脾药物的性味和分类

发表者:汤一新 人已读

中国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61400) 熊维美 汤一新

对滋脾药物性味的认识和理解,关系到滋脾方药的正确选用,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兹述管窥之见如下。
一、滋脾药物的性味
中医理法方药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认真研究滋脾药物的性味,是掌握脾阴虚证治规律的重要环节。
临床药物性味的选用,是根据疾病证型确定的。由于脾气在生理上是脾阴、脾 阳作用的升华,包含着脾阴、脾阳两方面的功能。 在病理上,脾阴的病变必然影响到脾气,脾阴虚因此以“阴气俱虚”为临床特征。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治寒以热,治热以寒。阴、气(气属阳)俱虚,治疗既不能太偏热,又不能太偏寒,宜以介于温凉之间的平性药物为主。1又因“脾欲甘”,脾“喜燥恶湿”,滋阳药物不仅需要滋阴兼能益气,且需渗湿不碍脾运,故滋脾药物“宜甘宜淡” 2因此,甘、淡、平,是临床选用滋脾药物的重要依据。
然而,仅据上述,仍属不足。味的概念,是表示药物作用的标志之一,是对药物疗效的一种归纳和概括,这种归纳和概括带有粗略的特征。药物不仅因药味不同而作用有别,相同的药味,作用也可不尽相同。就“甘”味而言,通常“能补、能和、能缓”。补,可补虚扶弱;和,可协调、调和药性;缓,可缓和急迫。滋脾药物可以具备以上多种功能,却不一定完全具备上述功能。例如黄精、莲米不一定能调和、缓急,却可以补益脾阴;反之,虽能调和或缓急的药物如甘草、白芍之类,却不能划属甘补滋脾。且甘补之中,尚多区分:甘温补气,甘平益阴;甘平益阴中,山药补益脾阴,枸杞则滋补肝肾。可知滋脾与甘味的关系,仅是甘味中有部分药物具备人脾滋阴的作用而已。甘味如是,淡味莫能例外。淡味“能渗、能利”,其“渗”重在脾,其“利”重在肾,作用、归经有别。甘淡益脾之“淡”是就淡渗除湿而言。具备这一作用,方使滋脾药物滋而不腻,益阴不甚碍湿。至于“淡”所包含的利水部分,多有伤阴之弊,又不宜选人滋脾,可见《素问•刺法论》关于“欲令脾实……宜甘宜淡”的论述,就补益脾阴而言,准确他说,只能局限在“甘补滋脾益阴,淡渗除湿健脾”的范畴。味属甘淡而不入脾经,或不能益阴,或功在利水者,不得视同滋脾药物,诸如土茯苓、金钱草、猪苓、泽泻皆是。国外某些学者在滋养脾阴之际,“为了去除潜在水湿”,“适当地加用泽泻”3之类,应是由于脏腑相关,脾病每多及肾,针对相兼出现的肾经和膀恍经水邪而设。这种配伍与甘淡益脾并行不悖,而意义各有所属。如果依据类似的合并治法,推论“泽泻利水而不伤阴”4,则是超越了“甘淡益脾”,这一滋脾药物性味的逆命题不能成立。同时,笔者经过理论推导和临床实践证实,性味略偏的某些药物,如果作用符合前述概念,或数种性味不同的药物,通过“七情”的选择组合,能够体现前述概念,或掺入某些药物后并不冲淡滋脾药物作用者,却可用以治疗某些兼夹的或特殊的脾阴虚证,例如王琦等的“补阴益气”、“温理脾阴法”6,临床常用的麻子仁丸7、小健中汤等等。
滋脾药味除甘淡之外,部分尚兼“微涩”,因而兼具收敛、固涩之功,山药可谓代表,对滋脾药味兼涩,以往未见论及。鉴于素无阐释,有人“疑则不用”,选用滋脾成方去掉山药、枳实,致使疗效骤减,反疑“滋脾方剂不成熟”。窃以为、正因某些药物兼具涩味;滋敛并举,首尾兼顾,相得益彰,以致滋脾生津力量特佳,对单纯脾阴不足,脾虚精伤者,疗效尤著;且借助敛涩之功,尚可用于某些阴气两伤的急症。如张锡纯对产妇忽然大喘大汗,脉数七至,以及温病十余日后突然大便滑泻,喘逆迫促,脉虚尺无之症,均重用山药救治获效9。但兼涩之药过用仍可恋湿,久用之际,需与行气除湿交替使用,或同时参用淡渗力强的茯苓、苡仁,对脾阴不足、湿邪较盛之证,更应重配淡渗之品。
以上仅就药味而言。药味必须结合药性,才能确切说明药物的作用。滋脾选药以“性平”为主,但所谓性平,是指药性相对平和,不是没有偏向。滋脾药物大多具有微凉或微温的“微殊”,并因此使之各具特性,归经、治证同中有异。例如,温能补气,甘淡而性偏微温者,则具滋脾兼益气之功,药如扁豆、大枣;凉能滋清,甘淡而性偏微凉者,则具益脾滋养肾阴之效,药如石斛、玉竹。可见,临床仅对药物作“滋脾”的定性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确定其偏向即同中之异,才能更为准确地选方用药,以便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至于不入脾经者不能划属滋脾范畴,则无庸赘言。
上述特定的性味,直接影响滋脾药物的升降浮沉。王好古说:“辛甘淡地之阳”。l0地为阴,地之阳为阴中之阳,故甘淡兼具阴阳二重性。阴则降,阳则升,阴则沉,阳则浮,可知甘淡能降能升,能沉能浮。又性平介于温凉之间,温热性升浮,寒凉性沉降,性平居中,则不甚亲下,亦不甚亲上,于是,甘淡性平可浮可沉,可升可降,具有双向调节中州之力;却又微升微浮,微沉微降,使作用超向平和。于是,甘淡性平既无过分上逆之忧,又无猛烈下泄之虑,多无禁忌,副作用甚少,不仅滋阴渗湿,且能益气运脾,滋阴不碍湿,益气能助运,能滋能渗,能补能行,滋阴兼寓益气之功,阴气同治,恰合脾阴虚证候的临床特征。这种双向调节、缓中补虚的作用,正是滋脾药物适应广泛的中药药理之所在,因此决定着它们能够或以为主,或以为次地对证用于多种疾病,不仅对于病位在脾胃本身的脾阴虚病变,如慢性泄泻,凡小儿疳病等,具有他种治法难获效机的功效,而且可以通过调脾以治他脏,治疗病及脾阴的多种他脏(包括心、肝、肾等等)的病变。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甘淡滋脾都有广泛的用途。
二、滋脾药物的归类
根据上述认识,结合临床实践,笔者对常用滋脾药物作了如下概略的归类:
(1)滋脾涩精类
其味甘而微涩,性平,适用于脾阴亏虚重症。药如山药、莲米、芡实、糯稻根。
(2)滋脾平补类
味甘性平,一般脾阴不足证可酌选。药如黄精、粳米、人乳、蜂蜜、黑芝麻。
(3)滋脾渗湿类
味甘淡性平,淡味较著,脾阴不足而脾湿盛者尤宜。药如茯苓、苡仁。
(4)滋脾益气类
味甘性微温,功介滋脾阴、益脾气之间,阴伤及气者适用之。药如太子参、扁豆、大枣、饴糖。
(5)滋脾益胃类
味甘性凉,适用于脾阴虚病及胃阴虚之证。药如石斛、玉竹、陈小麦之属。
临床所见多首选滋脾方剂如益脾汤11、资生汤3、加减麦门冬汤 11 等的特色和偏向,既是前述分类的具体运用,又是对滋脾药物共性和个性的反证,并不赘述。

参考文献
「1]熊维美,脾阴虚证治浅探,陕西中医,1985;6(3):100~102。
「2]汤一新,中医年鉴(首卷本).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 37。
「3]日•伊藤 良。日本汉方医学杂志访华团讲学报告。 1985。
「4]中医杂志,1981,(4):79~80。
「5]同「4]。
「6] 王崎,等。谈脾阴虚及调治三法:陕西中医 1983,4(2)23-24
「7] 汤一新。金匮要略脾阴虚证治初探。全国仲景学说研讨会资料。
「8]李群林。小健中汤温中说质疑。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1):40~41。
「9]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一版,第一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15。
「10]中药学:第一版,湖南科技出版社,1985;4
「11]汤一新,试论脾阴虚。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0:6,12。

本文是汤一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8-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