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文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精神科住院患者易患肠梗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发表者:石文杰 人已读

【摘要】目的 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易患肠梗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策略。 方法 对我院1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患肠梗阻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精神科住院患者易患肠梗阻与使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保护性约束、长期拒食、衰退期有关。结论 精神科住院患者发生肠梗阻易忽视,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躯体状况的监测,减少保护性约束,及早发现潜在的躯体疾病,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策略。

【关键词】 住院 精神分裂症 肠梗阻 相关因素 护理

精神科患者住院期间发生肠梗阻并不少见,患者在精神症状尚未控制时,不能主动诉说病情,而精神科封闭性病房,无家属陪护,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1]。对我院2010年03月-2011年07月10例精神科住院患者突发肠梗阻进行分析相关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03月-2011年07月在精神科封闭性病房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 )( CCMD- 3)的诊断标准[2],放射科影像学检查结果或外科会诊后确诊为肠梗阻。其中,精神分裂症5例,情感障碍3例,应激障碍1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0-72岁。

1.2.研究方法 对入组病例采用自制调查表 ,观察、询问患者,并进行详细体格检查,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响相关因素等。

二、易患肠梗阻的相关因素分析:

2.1.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如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舒必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等,尤其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用药者,肠梗阻发生率更高,可能与药物相互作用或协同作用有关。有报道致肠梗阻的几率较大[3]。本研究10例患者中发生肠梗阻前药物单一用药4例,合并使用两种以上抗精神病药物6例。

2.2.体位:严重兴奋躁动、亚木僵抑制状态的患者需长期保护性约束,导致被动体位,活动减少致肠蠕动的减慢。

2.3.饮食因素:长期住院的衰退期病人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进食量少,再加上生活自理差,饮水少,出现低钾、血钠和低氯血症。同时该类患者反应迟钝,痛阈升高等,使其病情错综复杂,不易判断。

2.4.抗胆碱药物作用:这类药物为阿托品使用剂量1.8mg/日。

2.5.年龄 年龄分布中50岁以上 3例,与老年人感觉敏感性降低、身体机能衰退,胃肠蠕动减慢,结肠张力降低,而且常因咀嚼不利进食少渣食物,容易发生便秘有关。

三、护理干预

3.1一般护理

3.1.1 环境布置: 为病人营造安全、舒适的环境,病房保持光线柔和,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流通,环境整洁,使患者感到温馨舒适以减轻紧张、烦躁情绪。

3.1.2 禁食及胃肠减压 精神科住院患者一旦发生肠梗阻,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立即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禁用止痛剂、镇静剂,以防掩盖症状,禁止灌肠,防止肠穿孔。向患者解释胃肠减压的重要性,不能随意拔除胃管。胃肠减压管应妥善固定,保持通畅,经常挤压胃管,以防堵塞。固定和衔接好减压装置,观察引流液的量、性状、颜色以及有无气体引出,对胃肠减压装置应定时夹闭及开放。

3.1.3对长期饮食差的患者,应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情况,及时抽查钾、钠、、氯、钙、血气分析等。如有异常,应及时汇报医生。

3.1.4生命体征监测 护理人员仔细观察病人的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严密观察病人腹痛性质、范围、部位、持续时间、腹胀、呕吐、肛门排气、排便、肠蠕动以及肠鸣音是否恢复等情况。如出现频繁呕吐、腹痛加剧、腹胀明显等情况及时汇报医生。

3.1.5口腔护理 呕吐时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或吸入性肺炎。呕吐后给予温开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观察并记录呕吐物的量、性质及呕吐的频率。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每天2次。梗阻解除后可逐步进流食、半流食,但忌甜食、牛奶等以免引起肠胀气;鼓励患者每日多进食含粗纤维的蔬菜、水果等。

3.1.6皮肤护理 患者需长期卧床休息、禁食后营养不良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并且病人不能配合治疗和护理,常需要约束保护;易发生褥疮,因此做好皮肤护理非常重要。病情允许可以采取半卧位,鼓励病人在床上多活动,鼓励无效时应采取被迫卧位,定时翻身时更换被呕吐物污染的衣被,保持床单位平整、干燥。

3.2 精神专科护理

3.2.1用药干预:建议医生合理选择抗精神病药物,减少联合用药。对首次住院使用抗精神病药2周内的病人重点注意用药后的各种反应,尤其是年老体弱有器质性疾病的病人要加强观察。老年人代谢功能衰退,应慎用氯氮平及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应加强副反应的监测[4]

3.2.2对特殊患者的干预:严重兴奋躁动患者,处于抑制状态的患者,亚木僵患者,长期需保护性约束的患者等,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要被其精神症状掩盖,而忽视了大小便的观察。应每天询问病人是否有排便,对懒散卧床,少动、不动,少语、不语或不懂诉说的病人需重点观察,每天进行腹部检查, 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3d或3d以上无大便者一定要实行有效的通便措施,如使用轻泻剂、清洁灌肠等,并要追踪药物干预效果及记录。

3.2.3精神症状观察 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物具有中枢及外周抗胆碱能作用, 病人在服药后容易发生便秘,发生肠梗阻后一般都会停药或者减药,精神症状易反复,要注意病人精神症状的变化,加强行为观察,严防冲动、自伤、伤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3.2.4心理护理 病人发生肠梗阻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由于缺少亲人的关怀,使他们感到孤独,尽可能安排家属陪护。护士要多与病人沟通,了解病人的不适,鼓励病人说出自己的要求,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 从而消除患者的疑虑,带给患者心理上的安慰,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5健康宣教 床位护士负责制,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床位护士针对患者不同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存在问题等与患者或家属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及指导,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内容通俗易懂;定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由专科医师和专业护士定期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常见精神药物的作用机理、副反应表现,使病人心中有数,对中老年病人要重点宣教,反复强调;嘱患者出现排便困难及时报告。

四、小结

肠梗阻是精神科住院病人常见的合并症,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精神病患者常使用多种抗精神病药物, 大多数具有中枢及外周抗胆碱能作用,外周抗胆碱作用能抑制肠道分泌肠液,减缓肠蠕动而诱发肠梗阻。严重兴奋躁动、亚木僵抑制状态等患者需长期保护性约束,导致被动体位,活动减少致肠蠕动的减慢。同时,老年、衰退期病人长期住院、病房封闭,活动减少,户外活动受限导致运动减少也会增加肠梗阻的发生率。另外,老年人、衰退期精神病人的各种感觉敏感性降低,情感反应淡漠,通常不能主动、准确地表达各种不适,因此,此类病人发生肠梗阻后常常延误诊断。精神科护理人员应加强对肠梗阻等躯体疾病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敏锐的观察力,重视患者躯体状况的监测,尽早发现病人的不适。平时鼓励病人多喝水、合理安排饮食、增加患者活动的机会,可以组织病人进行慢跑、打扫卫生等工娱疗活动。一旦发生肠梗阻等躯体疾病要协助医生做好病情观察,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总之,预防为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主编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 ) [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

[2] 郝 伟 精神病学[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4~208

[3] 周秀娟,赖根祥 精神科住院女患者肠梗阻的调查与对策[J] 海峡医学,2009,21(2):192

[4]梁学军,刘立志,谢国军,等.精神药物副反应及其处理[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12(5):317


本文是石文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