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淑景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肿瘤的科普知识

肺癌化疗,患者和家属的“要知道”和“应该做”

发表者:申淑景 人已读

肺癌需要化疗吗?化疗的价值有多大?化疗的副作用怎么处理?

下面为转自 李醒亚 教授在好大夫在线的内容:

肺癌化疗,患者和家属的“要知道”和“应该做”

发表者:李醒亚

转自:https://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lixingya_1667645549.htm

2014-8-6,“肺癌多学科会诊”专家在郑大一附院开展患者教育,以下为本次讲座的幻灯稿(有删改)。本次讲者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 李醒亚教授。

公共微信:“肿瘤多学科会诊”,微信号:“feiaihuizhen”


一、肺癌的分类

40年前把肺癌分为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大类。

非小细胞肺癌又细分为:

腺癌(腺字是日本汉字,本意是肉上的泉,腺体组织的癌变被称为腺癌);

鳞癌(气管粘膜的复层柱状上皮被鱼鳞样上皮组织取代,癌变后称之为鳞癌);

大细胞癌;

其他。

二、肺癌的分期

1.非小细胞肺癌分为4个期别:

Ⅰ期:早期

Ⅱ期:早期

Ⅲ期:局部晚期,中期

Ⅳ期:晚期

2.小细胞肺癌2个期别:

局限期

广泛期

三、化疗适应范围:

1.所有的小细胞肺癌

2.大多数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后,称为“辅助化疗”;

3.少数非小细胞肺癌术前,称为“新辅助化疗”;

4. III(局部进展期,中期)与放疗联合,同期或先后;

5. IV期(晚期,有转移),50%以上诊断时已有转移;

6.相当比例术后或放疗后复发,复发后多需要化疗。

四、小细胞肺癌分期和治疗原则

1.局限期(相当于非小细胞肺的I-III期)

定义:病变局限,一个照射野能包括

治疗:同步放疗+化疗

2.广泛期(相当于非小细胞肺癌IV期):

定义:病变范围广,一个照射野不能包括、或已发生远处转移

治疗:化疗为主,个别可酌情加放疗

3.临床上常见的失误和存在的问题

手术治疗:除只有极少数可以完全切除外,绝大多数应该接受化疗和放疗;

没有及时进行放疗,未做预防性脑照射。综合治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疗效和生存;

选择的化疗方案不合适。

五、小细胞肺癌化疗常用药物

1.常用:顺铂,卡铂,依托泊苷(VP-16),伊立替康(CPT-11);

2.其他:CAV方案(阿霉素-环磷酰胺-长春花碱),异环磷酰胺,洛铂,多西他赛。

六、非小细胞肺癌的化疗

1.术后的辅助化疗,目的是消灭残留的肿瘤和微小转移灶,能使5年生存率提高5%

2.术前的新辅助化疗,以利于手术充分切除肿瘤;

3.中期(局部进展期)患者,与放疗联合,能够明显提高放疗效果。同期(同步)常用方案:顺铂+VP16;卡铂+紫杉醇等;

4.有转移,不适合手术或根治性放疗的患者:

治疗目的: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争取延长生存;

常用药物:铂类,紫杉醇,多西他赛,吉西他滨,培美曲塞等;

常用方案:铂类+其他一种上述药物,不含铂的二药方案,单药;

维持化疗:常用药物有培美曲塞,其他有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

二线化疗:常用药物有培美曲塞、多西他赛和吉西他滨。

七、目前化疗存在的问题

1.患者和一部分医务工作者对化疗仍存在偏见和误解,这有其历史的原因,1990年以后肿瘤科才在国内大医院建立和发展起来,它是一个年轻、发展中的学科。过去因“老式”化疗药物不良反应重、缺乏有效的对抗化疗不良反应的药物、医生临床经验整体匮乏等,造成了化疗的疗效较差而不良反应较重,从而给社会造成了“集体心理创伤”;

2.部分医生不很明确治疗目的和预期效果,缺乏大局观。治疗上只会“进”(化疗没完没了),而不会“停”(化疗假期)、不会“让”(因过度化疗而影响其他治疗)、不会“退”(减量、单药、分次给药);

3.过度治疗,是一个时代的错误;

4.不能与放疗、靶向治疗等其他方法有机结合,有不少单位仍没有开展放疗、消融治疗等。有条件的单位也常常因为没有开展多学科协作,本位主义严重,治疗方法单一,或没有及早联合其他治疗手段,效果难以提高;

5.医疗保险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重要的抗肿瘤药物还未列入报销目录,而有相当一部分疗效不明确的中成药和免疫制剂却充斥目录;

6.不良反应的防治没有得到足重视,用药不得当。如止呕药用量大于推荐,导泻药没有常规用。有些防治化疗反应的药物本身有不良反应,如地塞米松(常与止呕药联用)引起的失眠、呃逆和血糖升高,胃复安(治疗恶心呕吐的常用药物)引起的各种不适。

八、不良反应的防治

1.消化道反应

恶心呕吐:已有相应的防治药物,能有效控制急性消化道反应,但化疗结束24小时后的迟发性消化道反应成为主要问题。在饮食方面注意清淡、少量多餐等;

大便干结: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预防化疗呕吐类药物(5-HT3拮抗剂)能抑制肠道运动,常需要联用温和的导泻药物如“果导片”、“芦荟胶囊”等来防治大便干结。多进粗纤维的食物常有帮助。

2.骨髓抑制:

白细胞减少:大多数化疗药物会引起,III度以上白细胞减少出现后,下一个周期减量。可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促进骨髓生成中性粒细胞。IV度抑制(白细胞数总数在1000以下)时考虑口服抗菌药物,警惕感染(会引起发热);

血小板减少:吉西他滨和洛铂等容易引起血小板减少,虽然多数情况是有惊无险,但却会严重影响整体治疗计划的执行。常用的升高血小板的药物有白细胞介素11IL-11)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

贫血:肿瘤本身和化疗都可引起贫血,严重贫血会引起明显的乏力和呼吸困难等。当血红蛋白低于9g/dl时可给输注红细胞。目前不再主张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3.脱发:

紫杉醇、多西他赛、依托泊苷和长春瑞滨等会引起严重脱发,其他治疗肺癌的化疗药物很少引起、或只引起轻度脱发。绝大多数人会在化疗停止后重新长出新发。建议在化疗前就准备好适合自己的假发以备后用;

4.乏力:

肿瘤本身和化疗都会引起,化疗造成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贫血等也会间接引起乏力。除控制原因外,口服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或地塞米松等能减轻乏力。

九、化疗周期数

1.辅助化疗4个周期,建议用顺铂为基础的方案;

2.中期(局部进展期)患者的同步化放疗,化疗方案多为4个周期,不再主张结束后开展巩固化疗;

3.晚期患者化疗4-6个周期,多化疗不多受益。但4周期化疗有效或稳定者主张维持化疗;

维持治疗:化疗药物有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也有用EGFR-TKI类靶向药(如易瑞沙、凯美纳、特罗凯)做存在EGFR敏感突变患者的维持治疗。

4.关于“生命不息,化疗不止”:

对部分患者确有必要:一则是在少部分患者,化疗能有效控制症状、耐药出现较晚且对化疗耐受良好。二则是维持化疗让部分人疗效提高、生存延长,并已经被大家所接受(写入NCCN指南);

过度治疗:在患者有治疗愿望时,医生也乐意给予价值不明或得不偿失的化疗和辅助治疗;

目前的无奈:晚期患者缺乏有效方法和药物,疾病缓解后不久又会加重,反复化疗也是无奈之举;

部分规模小、肿瘤专业滞后的医院,因没有放疗、消融治疗设备和人才,化疗成为他们治疗晚期转移肿瘤的主要或唯一手段。

十、疗效评价

1.传统的方法

WHO方法,测量肿瘤的最长径和与其垂直的短径,比较治疗前后两径之积的差别,现不再使用这种方法。

RECIST标准:比较治疗前后几个主要可测量瘤灶的最长径之和,缩小30%以上为有效,增加20%以上为进展,两者之间为稳定。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

2.动态比较升高的肿瘤标志物CEACA125Cyfra21-1等),能够有效帮助判断疾病的变化,目前还没有引起大多数医生的重视。约有60%左右的肺腺癌患者有肿瘤标志物的升高。

3.根据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当肿瘤负荷下降、肿瘤引起的全身性改变(炎症反应、恶液质)减轻后,肿瘤相关的症状会有所减轻且生活质量提高;当治疗无效时,随着疾病进展而引起症状加重、生活质量和体能下降。但应注意:当有合并症和并发症时会影响对疗效的评价。

十一、患者和家属的“应该做”

上面讲的基本是肺癌化疗的基本知识,属于要知道”的范畴,下面着重谈“应该做”:

1.影像检查的胶片按时间顺序排列,化验结果(特别是异常的)按时间顺序排列,或列成表格;

2.记录和整理诊断和治疗经过、所用药物及疗效、疾病转归的时间,记录历次治疗过程中标志物的变化数值;

3.多方了解治疗方案,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选择合适的医院、专业和医生;

4.熟悉并掌握一些细节的应对和处理办法:每次化疗前中后的处理,静脉置管的维持,止痛药的按时使用,化疗期间口服导泻药以防大便干结;

5.对各种广告要有警惕性,有一定的甄别是非的能力,敢于对不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意见或安排说“不”;

6. 了解并熟悉转诊和报销等手续的办理,学习报销和优惠的相关政策;

7. 处理好与医护人员的关系。注意交通和财产安全,医院也是小偷经常光顾的地方;

8.正确理性面对人生、疾病、死亡,加强个人修养,重视宗教对心理/心灵的正面作用。

、、、


河南省肺癌多学科会诊

地点:郑大一附院门诊楼10层 会诊室

时间:每周4下午2:30开始

预约:郑大一附院门诊办公室(门诊3层),或周4下午会诊室现场预约

微信预约:通过回复本微信预约

电话预约:13526799359,18337100100

挂号:每位患者200元

肺癌患者教育和专家咨询

公益活动,不收费。

时间:每周三下午,15:00开始

地点:郑大一附院,3号楼,21层会议室。若改动,临时通知。


请关注我们的公共微信:“肿瘤多学科会诊”,微信号:“feiaihuizhen”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4-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