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松波
主任医师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精神科
强迫症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机制和疗效评估办法
强迫障碍 意识活动的一种或者几种形式,诸如意念、联想、回忆、意向、行为等,无法控制地、自发地、重复出现;它们已经被个体辨认为无价值、无必要;虽然尝试过摆脱、克服或者回避,但症状反而加重,并对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交等活动发生了显而易见的消极影响;个体感受到越来越重、甚或无法忍受的痛苦。
一、表现形式 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主要表现,其中的每一种又可以表现得多种多样。
二、症状特征
1、患者纠缠于表现症状和对抗症状而“不能自拔”。
2、加强“自我控制”以消除症状的努力总是失败。
3、被症状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4、并非其他疾病如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的伴发或者继发症状。
三、治疗机制 强迫症的治疗药物都是抗抑郁药物,并没有所谓特效药。强迫症大多伴发有程度不等抑郁和焦虑症状,尤其是后者。强迫症状,特别是强迫行为的形成和加重,与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发作的负性强化机制有密切关联性。治疗强迫症实际上是治疗强迫障碍必然伴发抑郁和焦虑症状(美国DSM-Ⅳ把强迫症作为焦虑症的一个亚型)。随着心境提高和焦虑的缓解,强迫行为也会逐步衰减。
四、疗效评估
1、症状发生的频次减少。
2、强迫行为持续时间缩短。
3、SCL-90减分
4、如果发生了明显的疗效,病人大多可以有清楚的描述。比如一位女患者这样说:用在强迫上的精力和时间少了,有时间照顾孩子、做家务了。
本文系王松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m.haodf.com/touch)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王松波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