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延斌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强直性脊柱炎

发表者:孙延斌 人已读

【概述】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是一种中轴骨骼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其附属组织。其发病率较高,晚期造成脊柱僵硬、驼背,髋关节、膝关节屈曲型强直,造成残废。本节主要讨论强直而不讨论驼背。
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率随地区有所不同,有报告表明这类患者约占全国人口的6/10000~1/2000。常见于青壮年,高峰期在21~30岁之间。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约10:1。发病有一定地域性,一般以气候剧变、寒冷及潮湿地区较多见。国内外一些学者还认为本病与职业有关,体力劳动者较脑力劳动者发病率高4~5倍。
【有关解剖】
一、脊柱的结构
脊柱由7个颈椎、12个胸椎、5个腰椎、5个骶骨、1个尾骨以及椎间盘、椎间关节及韧带等连结装置所构成(图2-5-13)。有支持体重,承托头颅,容纳和保护脊髓、神经根及被膜,参与构成胸廓、腹腔和盆腔以及运动等功能。
椎骨由椎体、椎弓和椎弓发出的7个突起所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共同连成椎管。椎弓包括椎弓板和椎弓根,相邻椎弓根的椎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椎骨间的连接由椎体间连接、椎弓间连接、腰骶连接和骶尾关节构成。
1.椎体间连接由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构成(图2-5-8)。
1)椎间盘位于相邻两椎体间,共23个,自第2颈椎向下至第l骶椎。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上、下软骨板构成。上、下软骨板紧贴于椎体上下面;纤维环为围绕于髓核周围的纤维软骨,其前份较厚,后外侧份较薄;髓核呈胶状,位于纤维环的中央偏后。
2)前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前方,上自枕骨基底部,下至第1、2骶椎,宽而坚韧,与椎体边缘和椎间盘连结紧密,有防止椎间盘向前突出和限制脊柱过度后伸的作用。
3)后纵韧带 位于椎体和椎间盘后方,上自枢椎,下至骶骨,窄细而坚韧,尤以腰段者为窄,与椎体边缘和椎间盘连结紧密,而与椎体连结疏松。有防止椎间盘向后突出和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
2.椎弓间的连接包括关节突关节、黄韧带、横突间韧带和棘间韧带。
1)关节突关节(图2-5-14):由相邻椎骨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的关节面组成,可允许相邻椎骨作小幅度的运动,为滑膜关节。前方有黄韧带,后方有棘间韧带加强。关节突关节参与构成椎间孔的后壁,前方与脊神经相邻,颈段还有椎动脉穿行。关节突关节由脊神经后支分支支配。神经受压或被牵拉,均可引起腰背痛。颈部关节囊松弛,关节面几乎呈水平位,故颈椎运动较灵活;胸部和腰部的关节囊较紧张而坚厚,关节不易发生脱位。
2)黄韧带:主要由弹性纤维构成,连接相邻两个椎弓板,上方起自上位椎弓板下缘的前面,向下止于下位椎弓板的上缘及后面。它可防止脊柱过度前屈,维持脊柱直立并协助围成椎管。随年龄增长,此韧带可出现增生肥厚,以腰段为多见,常导致腰椎管狭窄,压迫马尾,引起腰腿痛。
3)棘间韧带:位于相邻两棘突间,前接黄韧带,后续棘上韧带。
棘上韧带和项韧带:位于棘突和棘间韧带后方,是连于全部棘突的纵长韧带。此韧带在颈部特别发达,称项韧带,呈现为三角形的弹性纤维膜,其上端附着于枕外隆凸与枕外嵴,向下附着于第2~7颈椎棘突,是颈后部一些肌肉的附着点。在第7颈椎以下部分称为棘上韧带,向下逐渐变薄,至腰部又增厚。当脊柱过度前屈时,可损伤两韧带,以腰部为多见,而引起腰痛。
4)横突间韧带:位于相邻二横突间。颈部常缺如,胸部呈索状,腰部较发达,呈膜状。韧带的 内下方有腰神经,该韧带增生肥厚时,可压迫神经,是引起腰腿痛椎管外因素中常见的病因之一。
3.腰骶连结:第5腰椎与第1骶椎之间的连接,与上方各椎骨间的连结基本相似。此外,在两侧尚有强大的髂腰韧带和腰骶韧带,前者自第5腰椎横突至髂嵴后部,由胸腰筋膜向下增厚而成;后者自第5腰椎横突至骶骨盆面,第5腰神经前支在韧带的内侧经过。此连结对维持人体直立、支持体重、防止第5腰椎向前滑脱起着重要作用,是躯干与下肢的连接桥梁。
4.骶尾关节 第5骶椎与尾骨间的连结,以韧带连结为主。位于骶管前、后和两侧有坚韧的骶尾韧带。
钩椎关节由第3~7颈椎的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唇缘所组成(图2-5-11、2-5-12)。钩椎关节后方为脊髓、脊膜支和椎体的血管;后外侧部构成椎间孔的前壁,邻接颈神经根;外侧有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随年龄增长,椎体钩常出现骨质增生,可能压迫脊神经或椎血管。钩椎关节囊壁内有丰富的有髓和无髓纤维,主要支配钩椎关节囊壁和后纵韧带。
脊柱与颅骨由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连结,二者都是滑膜关节。
寰枕关节(图2-5-6):由枕髁和寰椎的上关节凹构成。关节囊松弛,上方起自枕髁的周围,向下止于寰椎上关节凹的边缘。关节囊的后部及外侧部肥厚,而内侧部很薄,有时甚至缺如。关节囊周围有寰枕前膜、寰枕后膜和寰枕外侧韧带,与关节囊融合或加强关节囊。
寰枢关节(图2-5-7):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前者由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组成,关节囊附着于关节周缘,后部及内侧部因有韧带加强而变厚。后者位于齿突前后,前方由齿突与前弓的关节面组成,后方为齿突与寰椎横韧带间的滑膜囊,关节囊松弛。寰枢关节的韧带有寰枢前膜、寰枢后膜和寰椎横韧带。
各个横突间有横突间肌相连,使脊柱侧屈,受脊神经后支支配,颈部和腰部的横突间肌比较发达,有利于此部位脊柱的侧屈。
(二)骶髂关节的结构(图2-9-19)
人体躯干和上肢所负的重量通过骶髂关节传到下肢,而两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外力也通过骶髂关节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是骶骨两侧的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间形成的滑膜关节。关节面被有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在骶骨侧深层为透明软骨,浅层是纤维软骨,在髂骨侧为纤维软骨。关节面在婴幼儿时近于平坦,成人则凹凸不平,男性尤为显著,凹凸使关节面互相嵌合,并限制运动,有利于关节的稳定。 图2-9-19 骶髂关节

关节周围有韧带加强,前面有骶髂前韧带,连结骶骨盆面的侧缘与髂骨的关节沟;后面有骶髂后韧带,其深层起自髂粗隆、髂骨耳状面后部和髂后下棘,斜向内下方,止于骶外侧嵴和骶关节嵴,又称骶髂后短韧带;浅层自髂后上棘至第2~4骶椎关节突,外侧与骶结节韧带相连,又称骶髂后长韧带。在二骨之间有骶髂骨间韧带,很坚韧,连结髂骨粗隆和骶骨粗隆,填充于骶髂关节的后方和上方,其浅面被骶髂后韧带覆盖。
除上述韧带外,尚有连接骶骨与坐骨、髂骨与腰椎之间的韧带,加强骶髂关节的稳固性并限制其运动。骶结节韧带呈扇形,坚韧,位于骨盆的后下部,起于髂后下棘、骶骨下部的外侧缘和尾骨的上部,斜向外下方,止于坐骨结节的内侧缘。骶棘韧带位于骶结节韧带的前面,较薄,呈三角形,起自髂骨和尾骨外侧缘,向外与骶结节韧带交叉,止于坐骨棘。
上述两条韧带与坐骨大、小切迹之间,围成坐骨大、小孔。坐骨大孔的上界和前界为坐骨大切迹,后界和内侧界为骶结节韧带,下界为骶棘韧带和坐骨棘。此孔内有梨状肌,臀上神经和血管、臀下神经和血管、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等穿过。坐骨小孔的前界为坐骨,上界为坐骨棘和骶棘韧带,下界为骶结节韧带。此孔通过闭孔内肌腱,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等。
髂腰韧带为肥厚强韧的三角形韧带,起自第5腰椎横突和第4腰椎横突前面,止于髂嵴。
骶髂关节系微动关节,在躯干屈、伸运动中,该关节可沿冠状轴作前后方向的旋转运动。 该关节的动脉来自臀上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前面有第5腰神经与第1骶神经前支分布;下面为臀上神经和第2骶神经后支分布;后面为第5腰神经后支和第1骶神经分布。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其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关系,是否是两种疾病或是一种疾病的两种表现,各学者意见尚不一致。但主要的观点是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原则的区别。关于两者在病因病理方面的区别,见表:

强直性脊柱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区别
强直性脊柱炎 类风湿关节炎
好发性别 男性 女性
好发部位 富有坚强韧带、肌腱附着的骨突起部分 富有滑膜的关节
病理变化 韧带骨化 滑膜增生
结 局 骨性强直 纤维性强直
皮下结节 无 有
类风湿因子 多阴性 多阳性
溶血性链球菌凝集反应 常显阴性 常显阳性

强直性脊柱炎病因虽有多种学说,但迄今仍不十分清楚,西医关于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学说:
1、感染学说:过去认为本病直接或间接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不少病例因感冒、扁桃体炎等感染引起。但从病人齿、鼻旁窦等病灶所分离出来的细菌种类很不一致,患者血液、关节中也从未培养出致病菌株。用大量抗生素消除感染病灶后,对症状和病程发展并无直接影响。也有人提及A组溶血性链球菌与本病发生有关,但并未能提出充分有力的证据。
2、自身免疫学说:起病时关节腔内有感染原侵入,作为抗原刺激骨膜或局部淋巴结中的浆细胞,产生特殊抗体。另一方面,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成为类风湿细胞。为消除这种复合物,类风湿细胞中的溶酶体向细胞内释放出多种酶(如葡萄糖酶、胶原酶、蛋白降解酶),细胞一旦破裂,这种酶外流,导致关节软组织滑膜、关节囊、软骨、软骨下骨质的损坏,从而引起局部病变。
3、其它:内分泌失调和代谢障碍学说认为本病的性别差异也许与内分泌有关;神经学说认为本病为中毒性神经营养障碍,但不能证实;遗传学说认为强直性脊柱炎较类风湿关节炎更具有明显的遗传特点,国内外有文献报道本病为遗传性疾病,认为亲代有HLA-B27抗原时,子代一半人具有HLA-B27抗原,所以强直性脊柱炎具有明显的家族性和遗传性;其它因素如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外伤、精神创伤等,也常常是本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一)病理
参见图2-9-20和2-9-21及其相应的文字说明。
针刀医学认为该病的根本病因是有关电生理线路的功能紊乱,使自身免疫力下降,导致病菌、病毒感染后无法彻底将其清除。在自身代谢机制的作用下,关节炎性渗出,使周围软组织遭到破坏,造成粘连、挛缩、代谢障碍,渗出液无法排除,使关节囊内产生巨大的张力,软组织进一步变性,形成钙化、骨化,最终形成中轴关节的完全强直。
图2-9-20 强直性脊柱炎滑膜关节的病理改变过程

1、正常状态2、早期改变,空箭头示滑膜炎,实箭头示软组织水肿,骨疏松不明显 3、滑膜内炎性肉芽组织向关节软骨边缘扩展,形成血管翳,并逐渐覆盖和破坏关节软骨4、5 在后期阶段,边缘和中央的骨侵蚀进一步发展(箭头示);伴随有骨增生(弯箭头示)6、关节间骨强直形成。

图2-9-21 强直性脊柱炎中滑囊骨化的过程
1、2.在强直性脊柱炎的起始阶段,滑囊与骨的连接处(箭头所示)有炎性改变,并伴随有骨侵蚀和骨的形成;3.其后,关节边缘部分由于滑囊的骨化而"搭桥"(箭头所示);4.最后,软骨下骨化(空心箭头所示)可形成更严重的关节间强直。

【临床表现】
强直性脊柱炎的特征病理改变为附着点炎或肌腱端病损,炎症主要集中在肌腱、韧带和筋膜与骨的连接处。脊柱周围韧带的慢性炎症使韧带硬化,骨赘形成并纵向延伸,在两个相邻的椎体间连接形成骨桥。椎间盘纤维环与骨连接处的骨化使椎体变方,脊柱呈"竹节状"(图2-9-22)。同时脊柱骨突关节与肋椎关节的慢性滑膜炎引起关节破坏,纤维化或骨化。上述病变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发展,最终使脊柱强直,活动受限。周围关节的病主要为滑膜炎。

图2-9-22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的病理改变,箭头示相邻椎骨间韧带硬化形成骨桥,脊柱�"竹节状"。

一、骨骼表现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和外周关节。
1.骶髂关节 90%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病变首先累及骶髂关节,双侧对称,出现持续或间歇的腰能部或臀部疼痛,可向大腿及腹股沟放射。往往伴有晨僵感。症状轻重差异很大,有的患者仅感腰部隐隐不适。体检发现直接按压或伸展骶髂关节时患者感疼痛。
2.脊柱 大多数患者症状隐匿,呈慢性、波动性,病变可停止在骶髂关节,少数患者则进行性发展累及脊柱。一般从腰椎向上至胸椎和颈椎,约3%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先累及颈椎,再向下发展。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首发症状在背部。腰椎受累时患者常主诉下背部疼痛及腰部活动受限。体检可发现患者腰部前屈、后仰、侧弯、转身等动作均受限。腰椎棘突压痛,椎旁肌肉痉挛,晚期可萎缩。脊柱活动度可用改良Schober实验测量,即患者直立,以两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为起点向上10cm(也可再向下5cm)做一标记,测量此二点之间的距离。令患者弯腰(双膝直立),再测此二点间的距离,若增加小于2.5cm为异常。胸椎受累表现为背痛、前胸痛,胸廓扩张度受限。此时用软尺测量第四肋间隙水平(妇女乳房下缘)深呼气和深吸气之间胸围差,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常小于2.5cm。颈椎受累出现颈部疼痛,头部固定于前屈位,抬头、侧弯和转动受限。患者直立靠墙,枕骨结节与墙之间的水平距离即枕墙距,正常人为0,患者常大于0。晚期整个脊柱完全强直,僵硬如弓,给患者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3.外周关节 30%以上的患者有周围关节症状,尤以青少年发病的强直性脊柱炎更为常见。髋关节受累最为常见,患者主诉髋部或大腿内侧疼痛,以致下肢活动受限。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可因髋关节严重的侵蚀性病变引起关节强直、功能丧失而致残。膝、踝、足、腕、肩等关节也可受累,出现急性关节炎症状。临床上以下肢关节病变多见,且多不对称。极少累及手部小关节,遗留畸形更为少见。
肌腱端病损可致足跟、耻骨联合等疼痛,但不易发现。
二、骨骼外表现
1.全身症状 部份患者有发热、消瘦、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
2.眼部症状 结膜炎、虹膜炎、色素膜炎或葡萄膜炎可发生在25%的患者中。与脊柱炎严重程度无关,见于疾病的任何时期,有自限性。极少数患者病情严重且未经恰当治疗可出现失明。
3.心脏表现 见于晚期病情较重的患者,出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房室或束支传导障碍、心包炎、心肌炎等。
4.肺部表现 少数患者发生肺尖纤维化,出现咳痰、咯血和气促,并发感染或胸膜炎时症状较重。胸廓僵硬可导致吸气时不能充分扩张肺部,由膈肌代偿呼吸。
5.神经系统表现 晚期较严重的患者因脊柱强直和骨质疏松,引起椎体骨折、椎间盘脱出产生脊髓压迫症状。马尾综合征的发生表现为臀部或小腿疼痛,膀胱和直肠运动功能障碍。骨折最常发生于颈椎,所引起的四肢瘫是强直性脊柱炎最可怕的并发症,死亡率较高。
6.淀粉样变 发生在肾脏和直肠,需经活检证实,较少见。在伴蛋白尿,伴或不伴氮质血症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应注意鉴别。
【诊断依据】
1.诊断标准
(1)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
(2)下腰痛和僵硬超过3个月;
(3)胸廓疼痛和僵硬;
(4)腰椎活动受限;
(5)扩胸受限;
(6)虹膜炎病史;
(7)X线检查:双侧骶髂关节面模糊,软骨下可见致密影,关节间隙消失,晚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8)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降低,活动期血沉增快,抗"O"不高,类风湿因子多阴性。
以上(1)~(6)项中具备4项或第7项加任一项,即可确诊。
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体征和X线检查等。对较晚期或已有脊柱强直性驼背的患者,容易诊断,早期发病应该仔细分析。
1)有慢性泛发性或持续性腰背痛,棘突有压痛;或有散在性压痛;有僵硬感(特别是不能后伸);站立或行走易疲倦,有时有绞锁痛,如果同时有血沉加快,可考虑本病(血沉不快时,可能是原发性纤维质炎)。
2)青年男性除了背痛外,还可能有臀部、髋、大腿内侧、膝、肩、肘、腕关节及胸锁关节疼痛,颈或肋间神经痛,水杨酸钠制剂、理疗、针灸等有效,但不明显,同时有血沉增快者,应考虑本病。
3)青年男性坐骨神经痛,反复发作或左右轮换,同时有下背部酸痛和僵硬感者。
4)持续性背痛,同时有周围型类风湿关节炎者。
5)骶髂关节X线检查无改变,脊柱关节突亦无改变,不能肯定诊断。但一般在疾病发生6个月内,不能完全排除该病,除非症状持续在3年以上者。
6)双侧骶髂关节均有明显X线改变,可以肯定为本病,但单侧病变,除非有强直性脊柱炎的典型症状,否则应考虑到结核的可能性。
7)单纯脊柱椎旁韧带钙化,但缺乏关节突关节或骶髂关节改变者,应考虑是其他疾病的可能。
8)进行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血沉可正常(约15%~20%),全身症状也可轻微。
【治疗依据的理论基础】
强直性脊柱炎是在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及关节内产生粘连、挛缩、瘢痕,使关节内产生高应力而导致关节内力学平衡失调,关节软骨破坏及在张力的刺激下纤维组织变性,最终产生骨性融合。根据针刀医学中关于软组织损伤动态平衡失调的理论,造成动态平衡失调的三大病理因素是粘连、挛缩和瘢痕,故应用针刀松解粘连挛缩的组织,辅以手法治疗,可重新恢复关节力学平衡状态,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目的。与此同时,在针刀医学闭合性手术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针刀松解关节所带来的创伤小,并且不易造成再次粘连和瘢痕,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
对本病的治疗,早期主要是及时有效地控制症状,防止畸形产生和发展。若患肢关节剧痛不能活动达2~3年以上,就有可能造成关节永久性僵硬。
采用以针刀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早期和中、晚期的致残因素,经大量的临床证实,有很好疗效。这一综合治疗方法包括:针刀松解术、脊柱牵引、手法整复、中西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等。
一、针刀治疗
包括脊柱周围软组织松解术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松解术。
1.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图2-9-23)
病人俯卧,首先从患者第一胸椎棘突间隙及棘突间隙旁开1.5cm各一点为治疗点,针刀先和人体纵轴平行进针刀,深度达横突骨面时,转动刀锋,使刀口线和横突平行,在横突上缘或下缘,横行切2~3刀,切开横突间肌和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其主要病变在棘突下方,因此在作针刀治疗时,对早期患者,垂直进针先纵行剥离,后进行横行切开剥离即可。对中、晚期患者,因棘间韧带都已骨化,就必须切断部分棘间韧带,作切开剥离,其余操作与前一样,直到针下有切开之松动感时出针。压迫针孔待不出血为止,贴创可贴。同样的方法再治疗第一胸椎下方2~4个椎体,一次治疗3~5个椎体。
5~7天后,作第二次针刀手术。在第一次治疗的椎体下3~5个椎体的横突间隙及棘突间隙选择进针点,同样方法将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棘突间韧带松解。如此,每隔一周松解一次,由上向下延展,每次治疗,直到所有的胸、腰椎都被松解为止。
最后治疗颈部,先松解第5、6、7颈椎,后松解第2、3、4颈椎,注意是自下而上作松解,方法同前。

图2-9-23 强直性脊柱炎针刀治疗示意图 A局部图 B侧面图 C后面图

2.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参见图2-9-28)
(1)仰卧或侧卧。
(2)前侧进针刀,选腹股沟韧带下相当于髋关节投影处,避开股神经、动脉及静脉。一般前选1-2个点,侧路进针刀,取健侧卧位,亦选髋关节投影处以及股骨大转子尖部与其前后方,每次选2-3个点。
(3)松解软组织:前侧或外侧进针刀,松解软组织 ①松解髋关节的关节囊,使关节腔内减压;②松解附丽于大转子上的软组织,以改善髋关节功能;③针刀刺入骨皮质,使骨内减压,对有骨囊肿者,用II型针刀刺入,破坏囊壁,使骨再生,同时促进新生血管长入骨组织,改善骨关节的代谢;④有必要时可刺入髋关节腔内,减轻关节腔内压力及粘连,改善髋关节功能。
二、手法治疗
(一)脊柱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后平卧硬板床,以60kg的重量作持续对抗牵引。在床上作被动挺腹屈腰及四肢屈伸手法,下床后在医生的协助下进行腰前屈、后仰、侧弯、旋转等功能训练。
(二)髋关节周围软组织针刀松解术后,以手法协助患者屈髋、伸髋活动,以进一步改善髋关节功能。患肢牵引,以进一步松解髋周围软组织。
三、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 从开始治疗开始即服用活络I胶囊号和风湿I号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
2.术后用药 每次针刀松解术后,应用抗生素静滴3天,同时静滴丹参。
四、康复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晚期病残的康复治疗是整个治疗成败的重要环节。出院后,长期坚持康复治疗,能巩固住院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并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和完善的体形。否则关节可再僵硬。患者住院时,一般应用控制病情进展的药物,出院时,仍应继续服用风湿I号半年以上。若用药6个月内症状无反复,血沉恢复正常,可逐渐停药。若再次出现症状,则应延长使用控制病情进展的药物,必要时加量服用,务必及时控制症状。患者应坚持作关节功能锻炼,逐渐增加各关节活动范围,以防止畸形反弹及加重。
五、护理
同常规护理方法。

本文是孙延斌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