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宇雄_好大夫在线
苏宇雄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介绍颌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成釉细胞瘤

发表者:苏宇雄 人已读

成釉细胞瘤,又叫造釉细胞瘤,主要发生在颌骨,是最常见的颌骨肿瘤之一,极少发生在邻近的软组织中,也有发生在长骨者。成釉细胞瘤约占牙源性肿瘤的10%~30%,而中国人中成釉细胞瘤超过牙瘤而占牙源性肿瘤的第一位,约为58%。成釉细胞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临床上常表现出局部的侵袭性,术后的高复发率以及偶见的远处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因此又被称为“临界瘤”。其组织病理学变化也是所有颌骨肿瘤中最为复杂。因此建立能够有效指导临床治疗和进行预后评估的分类标准,对完善成釉细胞瘤的治疗和预防术后复发等都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WHO分类第三版中将成釉细胞瘤分为实性/多囊型、骨外/外周型、促结缔组织生成型和单囊型四个亚型。

1. 实性型/多囊型成釉细胞瘤:为发生在颌骨的牙源性上皮性肿瘤,80%发生在下颌骨,大多数患者年龄为30~60岁。肿瘤生长缓慢,但有局部侵袭性,可在骨髓间隙中浸润并可侵及皮质骨,最终会将皮质骨板吸收并穿透到邻近组织中。切除不彻底,复发率很高,但是基本没有转移的倾向。组织病理学有两种基本类型:滤泡型和丛状型,但与临床行为无相关关系。滤泡型由纤维间质中的牙源性上皮岛构成,上皮岛细胞为高柱状、核深染,呈极性排列,细胞核远离基底膜,细胞质常呈空泡状。上皮岛中央细胞疏松排列,类似星网状层。该区域经常发生囊性变,有时相互融合。如果这些细胞为梭形、基底细胞样、颗粒性或呈鳞状化生,则分别称为梭形细胞成釉细胞瘤、基底细胞成釉细胞瘤、颗粒性成釉细胞瘤和棘皮瘤样成釉细胞瘤。丛状型由排列成条索并交织成网状的基底细胞样细胞构成,星网状层不明显,间质通常很纤细并呈囊性变。两种组织学类型的核分裂相及细胞多形性都很少见。

2.骨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是与发生于颌骨内的实性/多囊性成釉细胞瘤相对应的、发生在颌骨外的成釉细胞瘤。骨外/外周型成釉细胞瘤约占所有成釉细胞瘤的1.3%~10%,60%以上发生在40~69岁,发病年龄显著高于实性/多囊型成釉细胞瘤,男女发病比例为1.9:1。多发生在牙龈或无牙颌的牙槽黏膜,下颌更为多见。该型肿瘤的牙源性上皮组织学形态与实性成釉细胞瘤相同,肿瘤上皮岛部分区域可见空泡状或透明细胞组成的实性团块,也可在棘皮瘤样区域发现鳞状细胞向影细胞转化。临床上该型成釉细胞瘤为无痛性、外生性肿物,表面光滑,除肿瘤压迫造成的牙槽嵴浅表性碟状或杯状吸收外,显著的骨受累很少见,没有局部侵袭性,复发率很低。

3.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是成釉细胞瘤的一种变异型,具有特异性的临床、X线和组织学表现。在2005年版的WHO分类以前,该型被作为单独一类加以报道。有报道称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占同期所有成釉细胞瘤的9%,上、下颌发生的比例为1:1,该型成釉细胞瘤好发于上颌骨前份,目前没有骨外型的报道。肿瘤直径从1cm到8.5cm不等,常常沿着骨小梁结构向周围骨组织浸润。肿瘤大体标本的质地韧,没有纤维包膜,剖面实性有沙砾感。组织病理学上肿瘤以间质成分为主,上皮岛的形状不规则,缺少高柱状、核呈极性排列的外周细胞和中央星网状细胞。上皮岛的中心呈漩涡状,细胞丰富,为鳞状或梭形的上皮细胞,中央可见微囊形成。邻近上皮的间质常常发生黏液样或玻璃样变,有时可见化生的类骨质小梁形成。有时促结缔组织增生型成釉细胞瘤和实性、多囊型成釉细胞瘤同时存在。

4.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为成釉细胞瘤的一个亚型,表现为囊肿样。单囊型成釉细胞瘤约占所有成釉细胞瘤的5%~15%。平均发病年龄为16~35岁。90%以上发生在下颌骨,以下颌后份最常见,近80%的病例与未萌的下颌第3磨牙有关。单囊型成釉细胞瘤为膨胀性生长,但不浸润周围骨组织。其大体标本表现为一个典型囊肿,通常附着于未萌牙的釉-牙骨质界处。囊肿壁内可含有一个或多个突向囊腔的增生结节。结合组织病理学及临床表现分为三型:①单纯囊肿型,表现为囊性病变,肿瘤未浸润至纤维囊壁;②伴囊壁内肿瘤浸润型,肿瘤以滤泡型或丛状型成釉细胞瘤样上皮浸润到囊壁内。有时在同一病变内可同时出现两种组织类型。③伴囊腔内瘤结节增殖型,是指发生在牙源性囊肿上皮内的成釉细胞瘤改变。

本文是苏宇雄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