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振江益气健脾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0例
田忠固 王飞 吕朝辉
北京市平谷区中医院骨伤二科 北京 平谷 101200
【摘要】目的 以益气健脾法为治则,随证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对于我科门诊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郭振江主任益气健脾法为主,临证加减,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痊愈51例,好转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6.2%。结论 运用郭振江主任益气健脾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明确,值得总结推广。
【关键词】郭振江 益气健脾法 椎动脉 颈椎病
自从中国颈椎病的临床概念及模式提出后,有关其概念及分型就成为争论的热点,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1,2】。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以头晕、头痛、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为主要表现,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模糊、甚至猝倒等症状【3,4】。笔者随名老中医郭振江主任学习多年,在临床工作中运用益气健脾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一 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我科自2015.1~2016.2门诊患者80例,其中男34例,年龄37~63岁,平均年龄42.5岁,病程1月~2年;女46例,年龄33~75岁,平均年龄46.1岁,病程2月~10年余。
1.2 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①患者具有颈肩部疼痛,颈部活动不利。②伴有眩晕(头晕且临床症状的诱发与加重与颈部体位相关)。③患者否认外伤病史。④头颅CT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⑤排除梅尼埃病(梅尼埃综合征引起的眩晕症)。⑥颈部血管B超或经颅多普勒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血流减慢或者加快(旋颈试验(-),同时可存在动脉斑块形成。⑦面色苍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治愈:治疗后眩晕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好转:治疗后眩晕及相关症状改善。无效:治疗后眩晕及相关症状无变化或反见加重。
二 治疗方法
组方如下:生黄芪30g,当归15g,生白术10g,茯苓10g,生地黄10g、党 参10g,葛根10g,天麻10g,川芎10g,法半夏9g,白芷10g,防风10g,枸杞子10g,酒萸肉10g,陈皮10g,甘草各10g,伴恶心者加竹茹10g、旋覆花10g;伴气虚者加太子参10g。上药加水1000ml,煎取300ml,分2次口服。每日1剂,7天为一疗程,最长不超过3个疗程。
三 治疗结果
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痊愈51例,好转18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6.2%。80例随访1个月至1年,51例无复发,9例有反复现象,经服药症状改善,程度亦轻,发作时间间隔1~3个月不等。
四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据报道,约有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其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多见,且女性多于男性。本病以头晕为主要临床表现,合并症状多样,通过研究发现,颈椎稳定性与椎动脉型颈椎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6】。
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范畴。宋氏【7】认为本病之本在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郭老认为本病为“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清窍失养而致”。《景岳全书.眩晕》曰:“眩晕症虚者居其八九”,强调了无虚不做眩的特点。故郭老以益气健脾,扶正固本为治则。
郭老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时,注重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喜用黄芪为君药,认为黄芪益元气,温煦三焦,调整血脉,而能激发各脏腑的活动,补而不热,补而不腻,乃是血中气药【8】,与当归合用,以达气血双补,行气活血之效;党参可补中益气、健脾益肺,力能补脾养胃,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再予血中气药川芎,可活血行气止痛,能上行头目,配伍白芷、防风解表散寒,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枸杞子味甘味辛,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配伍酒萸肉滋阴而不致阳衰,助阳而能使阳旺;半夏和胃健脾,发表开郁,治一切脾湿之症,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天麻通血脉,疏痰气,治诸风掉眩,茯苓健脾和胃,宁心安神,此四药合用乃半夏白术天麻汤主方,有健脾燥湿,化痰熄风之效;葛根祛风散寒,解除颈肌痉挛:陈皮善于通达,东垣曰:“夫人以脾胃为主,而治病以调气为先,如欲调气健脾者,橘皮之功居其首焉,”故佐以陈皮;甘草为使,既可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求其理以脾健则气血充,气充则营血得生,气固则营血不散,气血健运则清窍得以濡养,眩晕、头痛得愈。
参考文献:
[1]周秉文.对颈椎病的概念、范畴和类型的几点看法[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3.13(4):200-202
[2]孙宇.陈琪福. 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贾红玲.单秋华.张永臣.项七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和对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5)593
[4]高景华.朱立国.张清.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疗效总结[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3):3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6]宋云娟,张玉红.中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7):17-18.
[7]王怡,明裘秀,兰王莺,等1000例颈椎病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超声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1):11-42。
[8]郭 勇 郭振江筋伤调治气血法学术经验初探 北京中医药2011年 8月 第30卷 第8期
本文是田忠固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