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子宫肌瘤的自白

发表者:刘倩 人已读

几乎在说到妇科肿瘤的时候,所有人听到的第一反应就是「子宫肌瘤」,既然这个良性病变这么深入人心,那么就来讨论一下咯!

大家好,我是一枚子宫肌瘤,已经4岁了,现在个头长到有3X3cm了,也没有什么血流信号,这是前两天我的主人刚刚做妇科超声时候的结果。我们子宫肌瘤生长都非常缓慢而且仅0.4%~0.8%会变成恶性肿瘤,所以其实也不是很吓人,你们不必太过紧张,这样咱们才可以好好聊一聊。


我们一家兄弟三个,都长在子宫上,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子宫也是我们的「妈妈」了,只是我们的存在并不是被希望的,所以大家都很讨厌我们。我们三兄弟长在不同地方,大小也不一样,大哥,长在子宫最外面的浆膜层,;二哥,长在肌层,紧紧的被子宫肌层所包裹;我是老三,长在子宫的粘膜层,就是更加靠近宫腔的位置。由于我们处在不同的位置所以我们造成的临床表现也各不相同。



子宫肌瘤「三兄弟」,表现各不同


1. 凸起一块或者压迫症状 随着大哥的不断生长,就有可能被主人发现了,因为可能仅通过按压腹部就能发现,尤其是在清晨想小便的时候更容易发现。通常摸起来是硬硬的包块,可以活动,通常不会有什么疼痛的感觉。长到一定大小就会压迫周围器官。


长在子宫前面,压迫膀胱者可产生尿频、尿急;长在子宫颈部压迫膀胱可引起排尿不畅;长在子宫后面,可压迫直肠,引起大便不畅、排便后不适感。


还有的肌瘤,可压迫输尿管,甚至引起肾盂积水。所以你们也发现了,如果比较小的话是没有太明显的症状的,只有长得很大了才会有一些症状,但是如果大哥发生了扭转或者发生了缺血坏死等情况的话,就会有产生急性腹痛了,有时候如果合并了其他的疾病也会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比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痛经等。


2. 子宫出血 大多数女性发现子宫肌瘤就是因为子宫出血的症状才去就诊的,这也就是丁香医生每次都会建议不规则出血或者月经改变的患者检查B超的原因。其中以周期性出血为多,可表现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周期缩短。亦可表现为不具有月经周期性的不规则阴道流血。通常都是我和二哥比较容易引起这种情况,不太赖大哥。进一步说,由于长期月经过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可引起失血性贫血,较严重的贫血大多是由我这个粘膜下肌瘤引起的。


3. 白带增多 由于我们的存在,撑大了宫腔,子宫内膜腺体分泌量增多,加之盆腔充血,可使白带增加。有时候当我发生溃疡、感染、坏死,还会使得白带带有血或者脓液。


4. 不孕与流产 我们三兄弟还会和宝宝在子宫里争位子,所以子宫肌瘤患者易伴不孕或流产,对受孕及妊娠结局的影响可能与肌瘤的生长部位、大小及数目有关。



如何发现子宫肌瘤「三兄弟」?


其实办法有很多:


1. 超声检查 为目前最为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既有助于发现我们,还能鉴定我们三兄弟是否恶变(恶变主要是靠看肌瘤周围和中间的血流信号来判断)。


2. 诊断性刮宫 通过宫腔探针探测子宫腔大小及方向,感觉宫腔形态,了解宫腔内有无肿块及其所在部位,当然,这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做。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用来鉴别子宫内膜病变还是粘膜下肌瘤,因为刮出来的组织是要做病理检查的。


3. 宫腔镜检查 使用探头,通过阴道进入宫腔,直视下看看宫腔到底是没有粘膜下肌瘤,如果比较小的话还可以顺手清除了。


4. 腹腔镜检查 当发现的包块,怀疑可能不是我们家族成员的时候,可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进到肚子里去近距离观察并初步判断其性质。


5. 磁共振检查 一般情况下,无需采用磁共振检查,但怀疑我们有持续变坏可能的时候,磁共振就派上用场,相比超声,磁共振能把我们显示的更清楚,这样,即使我们变坏,医生也能想办法对付我们。


对于治疗来讲,虽然是医生要操心的事情,但是为了让你们了解一下如何消灭我们,我含泪给你们讲讲如何把我们一举剿灭!


如何剿灭子宫肌瘤「三兄弟」?


目前是三种方案:



1. 观察等待 如果我们没让患者很难受,或者还是乖宝宝,没变坏,那么就可以等等看。


2. 药物治疗 主要减少雌激素的刺激作用,我们三兄弟的出现与高雌激素有关。所以使用各种药物来抑制雌激素水平或者拮抗雌激素作用,如:GnRH-a、米非司酮、三苯氧胺、达那唑等。


3. 手术治疗 主要是两种选择,要么仅仅切除我们三兄弟,要么就切除整个子宫。仅仅切除我们三兄弟,是对想要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但有一半的几率,我们三兄弟会卷土重来。而如果患者没有保留生育功能意愿,直接切除子宫,端了我们三兄弟老巢,就可以永绝后患。


4. 聚焦超声治疗 通过将超声波聚集,可以通过超声波的能量隔山打牛,不损伤外部组织,但能直接杀伤我们的细胞。但是由于热损伤可能会导致周围胀气的损伤,所以也存在手术风险。


好了,基本就是这些情况啦!希望你们能对我有个客观正确的认识。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