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性疾病常用的诊断性实验室检查(二)
11. 抗Ⅱ型胶原抗体
抗Ⅱ型胶原抗体(anticollagen type Ⅱ): Ⅱ型胶原是关节软骨的主要成分, 63 %的RA 患者的天然Ⅱ型胶原抗体,以IgG型抗体为主。30-42%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可以检测出此抗体,Ⅱ型胶原抗体对于RA 的诊断特异性可达97% ,且在早期类风湿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晚期的RA 患者,而且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
12. 抗核抗体(ANA)
抗核抗体(ANA)是针对细胞核内的DNA、RNA、碱性组蛋白、非组蛋白、磷脂等各种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分子及其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一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荧光类型大致有五种:均质型、核膜型、斑点型、核仁型和着丝点型。
按照细胞内分子的理化特性核分布部位,可将ANA分为五大类:①抗DNA抗体:抗单链(ss)-DNA抗体,抗双链(ds)-DNA抗体和抗左旋-DNA抗体。②抗组蛋白抗体:抗总组蛋白抗体(AHA)、抗亚单位抗体(H1、H
13. 抗DNA抗体
抗双链DNA(ds-DNA)抗体是针对其中双链DNA的一种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可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志性抗体,且与疾病活动度,特别是与活动性狼疮肾炎密切相关。抗单链DNA(ssDNA)抗体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狼疮和硬皮病等。
14. 抗ENA抗体
抗ENA(extractacble nuclear antigen)抗体:是针对细胞内多种可提取性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是抗小分子细胞核核糖核蛋白(snRNPs)和小分子细胞浆核糖核蛋白(scRNPs)的自身抗体,不含组蛋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无明显相关。主要有七种:抗nRNP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Scl-70抗体、抗Jo-1抗体、抗rRNP抗体。
(1)抗核RNP抗体 抗核RNP (nuclearRNP,nRNP)抗体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因其抗原为含有U1RNA 的核蛋白复合物,故而称为U1RNP。其在MCTD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95%,无论在疾病的活动期或是缓解期,高滴度的抗RNP 抗体均可持续存在。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阳性率低且滴度低。由于Sm和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RNA-蛋白质颗粒)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故抗Sm抗体阳性常伴有抗RNP 抗体阳性,单一的抗Sm抗体或抗RNP抗体阳性较少见。抗U1RNP抗体阳性的病人,常有双手肿胀、雷诺现象、肌炎和指(趾)端硬化。
(2)抗Sm抗体 抗原是核内小核糖体蛋白,具有抗原性的蛋白的分子量是29KDa, 28KDa, 16KDa. 抗Sm抗体是SLE 的血清标志抗体,其阳性率约30%~40%。相对于抗ds-D N A抗体而言,抗Sm抗体水平不与SLE 疾病的活动性相关,亦不与SLE 的任何临床表现相关,治疗后的SLE 患者也可存在抗Sm 抗体阳性。抗Sm抗体的检测对早期、不典型的SLE或治疗后的回顾性诊断具有很大帮助。
(3) 抗SSA/Ro抗体 其抗原SSA/Ro是含有Y-YRNA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胞浆内。以鼠肝为底物的ANA检测中,抗SSA抗体常呈阴性反应,而以Hep-2细胞为底物,则ANA常为阳性。
(4)抗SSB/La抗体 SSB/La是RNA多聚酶转录中的小RNA磷酸蛋白质。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是SS患者最常见的自身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SS)中其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0%和40%,而抗SSB抗体的特异性高于抗SSA抗体。该两个抗体的同时检测可提高对SS的诊断率。在其他风湿性疾病中,该两种抗体亦可存在,常与血管炎、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光过敏、皮损、紫癜等症状相关。
(5)抗Scl-70抗体 Scl-70是分子量为100kD的DNA拓扑异构酶I(topoisomerase I)的降解产物,该抗原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中,可松解DNA超螺旋,使DNA上的基因得以表达。此抗体对系统性硬化症(SSc)的诊断高度特异,此抗体阳性的患者病程长于阴性者,发生肺间质病变的危险性大。
(6)抗Jo-1 抗体 Jo-1 抗原是分子量为50-55kD的组氨酰-tRNA合成酶,位于胞质,其功能是催化组氨酸与tRNA结合。抗Jo-1 抗体是DM/PM的标记性抗体,在合并肺间质变的PM/DM病人中,抗Jo-1 抗体高达60%。此抗体阳性的患者,常有发热、对称性关节炎、“技工手”、雷诺现象、肌炎合并肺间质病变,被称为抗Jo-1 抗体综合征。
(7)抗rRNP抗体 rRNP(ribosome RNP)是主要在胞浆中的一种磷酸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得抗rRNP抗体主要有38kD, 16kD,15kD 三条蛋白多肽。抗rRNP抗体常与SLE活动期中及有内脏损害(如脑病)的患者中存在。
15. 抗着丝点抗体(ACA)
抗着丝点抗体 (anti-centromere antibody, ACA)是针对细胞分裂前期核内出现的染色体着丝点结构相关蛋白的自身抗体,其靶抗原为着丝粒中的三种不同的DNA蛋白质,即着丝点A、B、C,分子量分别为17kD、 80kD、140kD,其中主要抗原为着丝点B。ACA多见于系统性硬化中的CREST综合征(临床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氏现象、食道功能低下、指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ACA阳性率达90%,其他结缔组织病很少见。该抗体可较早出现于患者血清中,仅有雷诺氏现象者也可阳性。临床研究发明,抗着丝点抗体与血管炎、肺受累有关,不随病情变化而波动,而且多提示预后相对较好。
16. 抗磷脂抗体(APL)
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L) APL是一组针对各种带负电荷磷脂的自身抗体,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 ACL)、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 LAC)、抗磷脂酰丝氨酸、抗磷脂酰胺醇、抗磷脂酰甘油、抗磷脂酸和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nti-β2—GP Ⅰ antibody)等。这些抗体常见于抗磷脂综合征(APS)、SLE、神经系统疾病、急慢性白血病、肾脏和消化系统疾病中,与这些疾病的凝血系统改变、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等密切相关,并于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关联。目前临床上常规检测的抗磷脂抗体仅为抗心磷脂抗体和狼疮抗凝物。
(1)抗心磷脂抗体(ACL) ACL是一组特性不同的非均一性抗体,目前多采用最敏感的ELISA方法检测,由于它较其他APL的阳性率高,易检测、重复性好,故它是APL中研究最多的一种抗体。APL主要有IgG、IgM、IgA三种类型,其中高水平的IgG型对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的诊断最为特异;ACL在SLE中的阳性率为20%~50%,主要是IgG和IgM型;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主要与IgG型的抗体相关;干燥综合征中IgA型的抗体出现率高,IgA型抗体也与习惯性流产和重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相关。ACL的水平越高,越易发生并发症。另外,在其他风湿性疾病、药物性狼疮、肿瘤和感染性疾病中都可出现ACL,但很少发生上述并发症,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抗体的类型、水平、亲和力、结合的特异性及环境遗传因素等有一定的关系。
(2)狼疮抗凝物(LAC) LAC是一种能延长凝血时间的抗体,它同凝血酶原复合物中的磷脂成分结合而抑制血凝。LAC可以是IgG型或IgM型或两者共存。LAC能与多种凝血因子反应,它不仅与异常出血有关,而且与血栓的形成有关。检测LAC常用的方法有:白陶土凝固时间、Russell viper venom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蛇毒时间等,当所测得的时间延长,而又不能为正常血浆所纠正时,常提示有LAC存在。LAC在SLE中的阳性率最高,但它不仅出现在SLE中,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链球菌感染、恶性肿瘤、肝炎及服用吩噻嗪类药物的患者。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