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风防治误区
误区一:痛风是吃出来的,严格忌口,痛风就不会再发,不需药物治疗。(X)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 高嘌呤饮食只是痛风发作的诱因之一,外源性尿酸只占20%,产生高尿酸血症的根本原因还是体内嘌呤代谢的障碍。
2. 单纯控制饮食降低血尿酸作用有限(1mg/dl),不能使血尿酸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应用降尿酸药物。
3. 过分控制饮食对健康不利。
误区二:痛风发作时才需治疗,不痛就不用治疗了(X)
正确的认识:
1. 痛风发作后的无症状间歇期的治疗更为重要,此期的治疗重点在于降尿酸,把血尿酸水平控制在360umol/l以下(有痛风石者300umol/l以下)。
2.降尿酸的同时可用小剂量抗炎止痛药预防发作,提高患者依从性。
误区三:痛风发作时赶紧用降尿酸药(X)
1.痛风发作期治疗重点是消炎止痛,降尿酸药不增也不减;
2.发作期在未充分抗炎的情况下增加降尿酸药会导致“二次痛风”或延长病程;
3.一般应在痛风发作缓解两周后开始应用降尿酸药(慢性痛风除外)
误区四:痛风发作时用抗生素治疗(XXX)
1.痛风是尿酸盐诱导的关节炎,是无菌性炎症,抗生素是无效的,属于滥用抗生素!
2.病人挂了抗生素后关节痛常能迅速缓解,是为什么呢?答案就是病人同时还挂了激素如地塞米松,激素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缓解痛风症状,和抗生素没有关系。
误区五:降尿酸药副作用大,能不用尽量不用(X)
1.长远来看,与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损害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忽略不计,降尿酸治疗是值得的;不能片面强调药物的副作用,应权衡用药的利弊;
2.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用药是安全的,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尽可能避免的。
误区六:尿酸降到正常就可以停用降尿酸药了(X)
1.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机制在于嘌呤代谢的紊乱,通过药物把血尿酸降至正常后如果停药,血尿酸水平会再次升高;
2.正确的做法是:当血尿酸降至目标值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找到一个最小维持量,长期维持治疗,并且定期复查血尿酸水平,酌情调整药物剂量,使血尿酸水平始终维持在目标值以内。
误区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不需治疗(X)
1. 只有5-12%的高尿酸血症发展为痛风。但高尿酸血症作为“第四高”,其危害除了关节之外,还有其他并发症如痛风性肾病导致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还是慢性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 目前建议对于无症状高尿酸血症需根据有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有无心血管病、代谢性疾病进行分层治疗。
误区八:轻信广告,购买“专治痛风”偏方治疗(XXX)
这类偏方多以骗钱为目的,多数里面掺了激素,长期服用副作用大,且并不能降低血尿酸,最终导致患者病情越来越重,出现痛风石形成、不可逆的肾损害、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系王鸣军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m.haodf.com/touch)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王鸣军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