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名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风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发表者:吴名波 人已读

一、患者对风湿病诊断的心理反应 慢性风湿病被诊断后,患者的心理要经历一系列的适应和调整。患者心理反应的类型与强度取决于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冲击,还取决于患者对疾病和症状的认识和评价。这个适应和调整过程一般表现为震惊、否定、愤怒、屈服、最后接受的过程。震惊是多数患者面对严重风湿病的最初反应,表现为不知所措、言语失去控制等。但是少数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确诊而辗转多家医院后,面对最终诊断时会感到释然。否认是一种自我保护心理,有助于患者适应疾病。否认阶段表现为患者要求新的检查以推翻诊断,此时对患者最有帮助的做法是提供证据让其相信和接受疾病。 愤怒是患者进人病人角色的初始反应,源于心理不平衡,表现为焦躁烦恼、自制力下降、向医生及家属发泄怒气。此时医务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期待心理是重病人和久病不愈患者的常见心理。患者期待高明的医生,寄托于奇方妙药及医学奇迹出现,但期望落空时患者会陷人迷茫。此时医生应依据科学打消患者不切实际的期望,避免患者被江湖游医欺骗。疾病缓解或者处于静止期时,患者心理以屈从和接受为主,当疾病恶化或者处于活动期时,患者的愤怒、否认、焦虑、抑郁心理会再度出现。

二、风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症状 1.疼痛 风湿病以关节、肌肉、软组织、神经的慢性疼痛为主要症状,因而疼痛是风湿病患者最主要的不适。疼痛既是一种躯体反应又是一种心理体验。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慢性疼痛主要由致痛性的化学物质引起,但是疼痛的强度、疼痛的反应程度、行为的变化和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则由个体心理因素所决定。疼痛可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患者精神涣散、意志消沉、逃避活动和交往。心理失调又使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提高、对疼痛耐受力下降,从而加重疼痛,形成恶性循环。 2.抑郁 疾病给患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如活动受到限制,自尊自信受损、事业家庭受损、前途渺茫等,面对这些改变患者忧心忡忡,直至发生抑郁。对于长期抑郁的患者需要使用抗抑郁药物干预或是安排其进行心理治疗。 3.恐惧和焦虑 多数风湿病的特点是慢性、转归难以预测、有潜在残疾的可能,诸多不确定因素使患者时时处于恐惧之中。在疾病的早期患者体验到一种无助的恐惧和对残疾的恐惧,当得知有些病友已经残疾时,患者会产生新的恐惧。治疗恐惧和焦虑需通过坦诚的交谈解除疾病的神秘感,并使用适当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 4.疲倦 在很多风湿病中疲倦是普遍的症状,特别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当中。疲倦的主要表现为乏力和精力不足,与疲倦伴随的症状有肌痛、抑郁、睡眠障碍、贫血、疾病活动、身体状况恶化。疲倦发生和心理因素关系紧密,而和疾病活动度没有显著相关性,所以疲倦属于心理功能失调,是患者面对强烈应激产生的无助、绝望,导致心力疲惫,是患者对疾病的应对能力受损的表现。心理治疗是缓解疲倦的有效治疗方法。 5.性功能改变 疾病的系统性症状影响性欲。疼痛、不适、疲倦、形象受损及某些治疗药物如泼尼松,均会对患者的性功能产生影响。此外,患者的性伴可能因为厌恶风湿病而不愿意和患者在一起,导致患者情绪低落。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表明,60%-70%的患者,疾病进程呈循环往复的缓解与加重,这些人中60%的家庭、性生活和夫妻关系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6.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在各种治疗措施都不能取得明显效果时,患者会认为疼痛、功能障碍和风湿病的其他症状均不能预测、不能治愈、不能由自己和医生来控制。即使情况改变患者仍固守观念,不做任何积极的尝试。无助状态是以下述三种缺陷为特点:①情绪缺陷,即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恐惧、丧失自信;②动机缺陷,即患者不愿对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进行调整;③认知缺陷,即使在指导下患者仍不能形成新的应对行为。

三、风湿病和心理失调的关系 风湿病和心理情绪失调相关关系的研究介于心理学研究和风湿病学研究之间,心理学家及风湿病学家均少有涉及。1999年心理学家Persson和Berglund发表了关于心理因素和风湿病相关关系的调查,风湿病学家FrederickWolfe对其理论进行了补充,总结了风湿病和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1.不同患者心理状态差别较大,但同一患者的心理状态始终维持相对稳定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患者大部分心理指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当疾病严重程度变化时,抑郁评分会在稳定水平附近进行波动,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心理调节的发生而回到稳定水平,病程长并不会显著改变此稳定水平。不同的患者心理状态差别较大,即具有不同的稳定水平。 2.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患者心理状态确有影响,但是影响不大 Frederick Wolfe等人进行的研究中,把和疾病活动性相关的红细胞沉降率(ESR)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把抑郁评分作为心理状态的指标,研究结果显示,二者之间的联系有统计学意义,但是没有临床意义。所以疾病严重程度不是导致患者发生心理情绪障碍的主要因素。 3.心理状态影响患者对疼痛、功能障碍和疾病严重程度的自我评定 通过对90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445例骨关节炎患者发放问卷调查表,发现心理负担越重的患者自我报告的疼痛水平和功能障碍的程度越高,患者抑郁和焦虑的评分与临床上患者关节痛的程度和发生疼痛的关节数目正相关。虽然客观评价这一结果需要考虑到自我报告评定会受到患者动机、愿望和防御机制的影响,但这一结果表明心理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患者的临床体验。 4.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疾病的治疗和愈后 可以通过心理因子预测患者残疾的程度、关节畸形和使用医疗资源的情况。高度焦虑和抑郁的患者与心理负担较小的患者相比,要经历更多的变化和需要更多的治疗,耗费更多的医疗资源。 5.负性情绪(negative affectivity)或神经质(neuroticism)是患者心理状态重要的决定因素 不同人格心理特征的患者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具有巨大的差异,神经质是患者发生心理困扰的潜在基础。神经质这种心理特征是通过各组成成分的单独测量获得的,与之相关的有焦虑、敌意、抑郁、自我意识等量表。 6.躯体化在风湿病中很普遍,但是不容易被测里 躯体化即精神体验及状态变为躯体症状的现象。因为肌肉骨骼症状、消化道不适等症状是风湿病患者本身具有的主诉,所以躯体化症状和风湿病症状难以被区分和鉴别。 7.在所有的风湿病中,心理状态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都是相似的,类风湿关节炎并无特殊之处 50年以前类风湿关节炎被认为是身心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具有特定的人格特征,现在这个观点已经被遗弃了,但是很多人仍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和心理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其他风湿病。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 )对多种风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未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其他慢性病患者的心理特征之间有差别。另有研究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和骨关节炎患者的焦虑、抑郁、疲倦、无助等多个心理变量在水平上无差异,心理变量和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关系无差异。

四、顺从性 通过患者自陈的方式对患者顺从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风湿病患者不遵医嘱服药者占22%-67%,不遵医嘱进行物理治疗者占33%-66%。风湿病患者顺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有:①风湿病的治疗措施很难将患者彻底治愈,而且有些措施有相当大的副作用;②病人对治疗措施的效果感到怀疑或者对治疗有错误认识;③服用的药物剂量较大;④医生和患者对于“可接受的风险”的理解不同,医生注重结果,可能为了某个期待的结果让病人承受较大的副作用,而患者更注重副作用的大小。

本文是吴名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