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刚_好大夫在线
3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有好的治疗手段吗?

发表者:王智刚 人已读

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患者经常在就诊中,表达一种绝望的心态,原因是什么,说自己网上一查一搜,看不好了,说活不上1-2年,有的是找医生就诊,医生跟他讲,如果是怎样怎样的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一般寿命只有1-2年,甚至寿命更短。

其实医生跟他讲的是,假定是怎样情况下的一种性质的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则预后不好。而患者一般不会理解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病理性质、病理特点,不会理解疾病的因果关系,不会理会其假定假设情况。只理解成,这个病活不长。

其实间质性肺炎的不同病理性质,则治疗预后是不同的。有的患者治疗效果很好,治疗得法,寿命因此很长,而且生活质量很高。有的患者用现代医学治疗效果即使不好,如果采用祖国医学即中医中药治疗,仍然会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也因此延长了寿命,提高了生命质量。这在治疗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患者的中医中药临床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临床疗效。

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期间,这种疾病称之为肺痿,意思是肺叶痿弱不用,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当时就有金匮要略肺痿篇中有麦门冬汤方子治疗这个疾病,之后我国医家又有化裁的清燥救肺汤方子、炙甘草汤方子、甘草干姜汤方子、生姜甘草汤方子治疗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到现代,治疗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中医有效方例如有养阴益肺通络丸、仙芪扶阳固本丸等。总之,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下,兼顾中医中药,由医生正确通过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后给予诊治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后,患者的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这个疾病的临床疗效则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不断提高,寿命因此延长。

无论是润肺生津、清金降火、活血通络,还是温肺益气、温肾纳气、培土生金,中药调理目的是为了改善肺的通调水道、宣发肃降功能,减缓肺纤维化进展,延缓肺功能减退,让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患者得到有效治疗,病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但是,也不要把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中医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无限扩大夸大,现代医学诊治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有一套完整的严密的诊治体系。需要医生在中医中药治疗同时,完全掌握现代医学诊治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的诊治体系和诊治进展,以更好为患者综合诊治提供最优服务。

相信间质性肺炎和肺纤维化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会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下面让患者朋友们了解一下,截止到2021年2月,现代医学对间质性肺病药物治疗的最新循证依据。

之后再讲一下怎样预测肺间质纤维化病变加重了的评估方法。

一、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药物治疗

(一)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

抗纤维化一直是IPF治疗研究的热点,自2014年美国FDA批准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用于治疗IPF以来,先后多个版本的指南都对这两种药物进行了酌情推荐,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一直也是关注的焦点。

2019年, Bargagli等报道了分别使用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治疗82位IPF患者,发现予抗纤维化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和TLC与基线相比均未见明显下降,而对照组下降明显,提示两种抗纤维化药物效果确切,但这两种药物之间末见明显差异。

TOMORROW和INPULSIS研究事后分析了尼达尼布在52周治疗+7d期间进展事件的发生情况。进展事件定义为FVC%预计值下降≥10%;急性加重, IPF相关住院和死亡。结果显示在尼达尼布组(n=723)和安慰剂组(n=508),分别有36.4%和53.5%发生≥1次进展事件(P<0.001);有32.5%和49.0%患者发生≥1次的FVC%预计值相对下降≥10%(P<0.001),4. 4%和6.9%的患者发生≥1次急性加重(P=0.061), 5.0%和7.1%的患者发生≥1次IPF相关住院(P=0. 121), 5.8%和8.3%的患者死亡(P=0.092),在尼达尼布组和安慰剂组中,分别有27.0%和39.2%的患者发生1次进展事件,6.4%和9.3%的患者发生2次进展事件,2.9%和3.3%的患者发生3次进展事件,0.1%和1.8%的患者发生≥4次进展事件。与安慰剂相比,尼达尼布显著降低了发生首次进展事件(HR0. 62 [95%CI: 0.53,0.74]; P<0.0001)和第二次进展事件(HR 0.63 [95%CI:0. 45,0.88); P = 0.0098)的风险。

目前临床上大多是应用尼达尼布或呲非尼酮的单药治疗,两药联合是否可以让患者获益更大尚无定论,近年来也有学者进行尝试。 2017年, Vancheri在先给予尼达尼布治疗4~5周后的患者中加用吡非尼酮,对比单用尼达尼布发现两药联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效果确切。2018年,Revin R.F一项纳入89名IPF患者,持续24周的4期临床研究揭示对比单药吡非尼酮,加用尼达尼布两药联用,安全性尚可,大多数患者可耐受。2019年,Luca Richeldi发现在单用或联用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两种药物不存在药代动力学的相互影响。虽然上述研究展示出两药联用治疗IPF的新前景,但尚不能根据这些结果推荐在IPF治疗过程中联合应用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

(二)新型抗纤维化药物

1、自溶素-卵磷脂酸通路抑制剂(Autotaxin lysophosphatidic acid LPA) LPA参与多种器官的纤维化过程,通过靶向阻断自溶素或LPA受体抗纤维化是目前研究热点内容之一。2018年发表的FLORA研究,发现自溶素阻滞GLPG1690可以延缓治疗组FVC下降速度,治疗后FVC与基线水平基本平行,甚至略有提高,但对照组下降明显,提示GILPG1690有望成为IPF治疗的新干预靶点,目前已获批进入3期临床试验。在另一项研究中,BMS-986020(LPA受体阻滞剂),可以明显延缓治疗组FVC下降,并呈现剂量相关性,但由于BMS-986020可导致肝酶升高和胆囊炎,目前实验已停止。以上两项实验展现出LPA通路在抗IPF的治疗中的新希望,但是其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价。

2、抗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抗体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 CTGF)参与介导了多种器官纤维化过程,包括IPF,研究发现,约1/3的IPF患者在应用Pamrevlumab(FG-3019,抗CTGF抗体)后,可稳定或改善FVC和HRCT下肺纤维化的程度。基于此,一项2期实验PRAISE( NCT01890265)获批进行,现有的数据表明,相对于安慰剂,Pamrevlumab治疗可以显著延缓FVC下降,改善IPF患者症状,但更全面的资料有待于更新公布。

3、正五聚蛋白-2(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

动物实验揭示SAP可以抑制小鼠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抑制中性粒细胞黏附细胞外基质蛋白。一项应用PRM-151(重组人正五聚蛋白-2)治疗IPF的研究发现FVC预测值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下降2.5%和4.8%(P<0.05),且患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提示PRM-151可以减缓IPF患者肺功能下降。

除上述所述,还有许多治疗IPF的新型药物目前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价。比如GPR40激动剂/GPR84拮抗剂,PBI-4050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抑制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NCT02538536研究者发现PBI-4050可以和毗非尼酮或尼达尼布联用,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抗αvβ6整合蛋白抗体BG00011可以抑制IPF患者肺泡上皮细胞TGF-B信号表达从而抑制IPF纤维化过程。

(三)其他治疗相关进展

1、抗酸治疗 2015年,IPF指南对抗酸治疗做出了弱推荐,随后不断有学者对抗酸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出质疑。Michael Kreuter在对623例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肌用抗酸药物+吡非尼酮与单用吡非尼酮在延缓FVC下降等关键指标上未见差异。相似的一项照旧IPF患者外科胃底折叠术(WRAP-IPF)抑酸治疗亦抑酸治疗对改善IPF预后的作用。

2、抗生素治疗 不断有研究发现,IPF患者和健康群体间存在菌群差异,提示在抗IPF时可加入抗生素,相关治疗方案目前已取得一定进展。目前,两项磺胺甲嗯唑和多西环素的研究正在进行,相关结果尚未公布。


二、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病(CTD-ILD)

多种结缔组织病均可累及肺脏,表现为间质性肺病(ILD),CTD-ILD在 ILD中占据着相当的比例。以系统性硬化症(Ssc)为例, ILD是SSc的一种常见表现(16%~91%),也是导致SSc死亡的首要原因(30%~35%),目前SSc的治疗有多种药物可选,但患者是需要初始治疗还是强化治疗应综合考虑疾病进展速度、并发症、药物毒性等多方面因素

(一)SSc的免疫抑制治疗

硬皮病-肺研究Ⅰ发现(环磷酰胺口服1年,最大剂量2mg/kg)对比安慰剂组,治疗组FVC改善2.5%(P<0.05),且这种改善效应停药后消失。硬皮病-肺-研究Ⅱ发现[比较口服环磷酰胺2mg/(kg ·d) x 1年和吗替麦考酚酯1.5gbid × 2年],发现口服吗替麦考酚酯与环磷酰胺效果相当,且更为安全。

(二)SSc的生物制剂治疗

Khanna D等研究者托珠单抗的3期临床试验显示出其稳定FVC的效果优于对照组,最近日本一项对比利妥昔单抗和环磷酰胺的研究显示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FVC和DLCO变化情况均明显好于环磷酰胺组(20.6%±8.8% υs 1.1%± 3.9% P<0.05; 34.0%±6.0%υs-1.5%±2.8%,P < 0.01)。

(三)SSc的抗纤维化治疗

SSc-ILD和IPF在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分化等病理机制上有相似之处。尼达尼布作为一种细胞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SSC-ILD的临床前模型中,显示出了良好的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

2020年ATS发布了SENSCIS研究中SSc-ILD接受尼达尼布治疗的情况。 SENSCIS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探究尼达尼布治疗系统性硬化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SSc- ILD)患者52周的疗效及安全性,共有576例患者接受了至少一剂尼达尼布或安慰剂治疗;51.9%的患者存在弥漫性皮肤型系统性硬化病,48.4%的患者在基线时接受麦考酚酯治疗。在主要终点分析中,尼达尼布组的调整后FVC年下降率为-52.4ml/年,安慰剂组为-93.3 ml/年[组间差异为41.0 ml/年;95%置信区间(CD:2.9~79.0; P=0.04],展现出良好的改SSc-ILD FVC的作用。


三、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PF-ILD)

PF-ILD是近年来提出的概念,指对治疗无反应,HRCT持续纤维化,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症状逐渐加重的一组ILD, PF-ILD治疗相对困难,但近2年抗纤维化治疗取得一些进展。

2019年,新英格兰发表了一项关于尼达尼布治疗PF-ILD的研究,该研究是在15个国家开展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随机分配患者至尼达尼布150 mg每日2次治疗组和安慰剂组。主要终点是52周内评估的FVC年下降率,结果在总人群中,尼达尼布组的调整后FVC下降率为-80.8 ml/年,安慰剂组的下降率为-187.8 ml/年,组间差异为107.0 ml/年(95%CI :65.4~

148.5; P<0.001)。在UIP样纤维化类型患者中,尼达尼布组的调整后FVC下降率为-82. 9 ml/年,安慰剂组的下降率为-211.1 ml/年,组间差异128.2 ml/年(95% CI:70.8~185. 6; P<0.001)。腹泻是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后续对该研究的亚组分析发现,慢性过敏性肺炎173例(26%), CTD-ILD 170例(26%) , NSIP 125例(19%),不能分类的IⅡP 114例(17%),其他ILD 81例(12%),与对照组相比,尼达尼布在延缓FVC下降速度(ml/年)方面的作用是一致(P=0.41)

四、IPF急性加重期的治疗(AE-IPF)

AE -IPF是IPF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AE-IPF的治疗方案。临床实践中,除改著氧供、减轻症状等支持疗法外,2018版日本AE-IPF指南,建议糖皮质激素冲击疗法3d,后续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重复用药。

尽管抗纤维化药物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在IPF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AE-IPF的治疗,目前作用仍比较局限。不过有学者发现抗纤维化药物可以通过减缓IPF的进程,减少AE-IPF发作频率。 2019年日本一篇个案还曾报道了一位75岁老年男性AE-ILD发作时单用尼达尼布治疗后症状、影像学、血氧情况明显改善的病例。

此外,近2年有学者发现重组人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rhTM),可用于AE-IPF的治疗,静脉给药连续6d,可以有效改善ALEIPF患者的生存率。另外一些小样本观察生研究提示,激素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或环孢素可能会使患者部分获益,但这些结果的可信度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评估。


下面再讲一下怎样预测肺间质纤维化病变加重的评估方法。这些评估方法都是围绕特发性肺纤维化进行研究,对其他类型的肺间质纤维化的评估预后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IPF)是一种病因不清,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疾病,病变局限在肺脏。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其肺组织学和(或)胸部高分辨率CT(HRCT)特征性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平均生存期为2.5~3.5年。IPF的自然病程各异,每个个体的病程差异很大,难以预测。一些IPF患者表现相对的稳定,肺功能缓慢下降,伴随着一次或多次的急性恶化;一些患者经历肺功能快速下降,疾病迅速进展。大多数IPF患者直接死于急性加重或肺功能恶化引起的呼吸衰竭。如何能够准确预测患者的生存期,IPF的随访中需关注肺功能、影像学、生物学标志物及临床指标等多维参数进行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帮助确定疾病在诊断时的初始严重程度,提供基线预后评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评估疾病进展的速度。

一、肺功能

Collard 等采用的肺功能(PFTs)标准来定义疾病的进展、稳定性或改善,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用力肺活量(FVC)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静息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是用于监测和评估IPF疾病的重要肺功能参数。基线PFTIs与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Nathan等对446名IPF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 pre)预测轻度、中度和重度(FVC%pre>70%.55%~69%和<55%)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55.6个月、38.7个月和27.4个月;按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0% pre)预测轻度、中度和重度(DLC0%pre≤50%,35%~49%和<35%)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7.3个月、47.8个月和31.3个月。不同的预测结果可能存在影响PFTs的共同条件例如检测条件、肺气肿、肥胖等。

FVC%pre的下降是预测死亡率的最佳肺功能参数。目前普遍采用6个月或12个月内FVC或DLCO百分比的变化来确定IPF的恶化、稳定或改善:FVC的下降≥10%或DLCO的下降≥15%定义为恶化,是预后不良因素。 2个临床试验共计1156例IPF患者的研究表明,24周内FVC%pre绝对下降≥10%的患者中1年的死亡率与比FVC%pre下降<5%的患者几乎高5倍(HR4. 78;95%CI 3.12-7.33),比FVC绝对下降5%~10%者增高2倍以上(HR2. 14;95% Cl 1. 43~3.20)

尽管某些患者疾病早期肺功能是正常的,即使年度变异度较低、较少的FVC变化也意味着疾病的恶化或进展。

目前FVC或DLCO下降5%~10%被认为是恶化的指征,意味着患者预后更差和生存更短,需要注意的是在IPF合并肺气肿患者中,肺容量可能是正常的或轻度下降,此时FVC下降不能很准确的预测生存;尤其是肺气肿程度超过15%时FVC的下降毫无价值的,已证明使用FVC评估预后优于DLCO, 12个月内肺泡动脉氧分压差下降>15 mmHg也可以预测死亡。

二、6min(6分钟)步行距离测试

在运动测试中,6 min步行距离测试(6MWD)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公认的工具,它能够确定IPF的初始严重程度,并评估其演变和预测预后,还可用于心脏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肺动脉高压的评估,主要指标为步行开始和结束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测定(SpO2),6 min内连续步行距离,以及连续记录SpO2及步行距离的变化,6 min结束时的SpO2<88%提示预后不良,748名IPF患者6MWD数据分析表明基线6MWD<250 m和24周6MWD下降>50m是独立的死亡预测因子。

三、肺HRCT(肺部高分辨率薄层CT)

胸部HRCT是评估ILD纤维化和蜂窝肺程度的标准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信息,缩小ILD的诊断范围,甚至能够直接确诊不需要外科肺活检,2018年, ATS/ERS/JRS/ALAT发布的IPF诊断指南中明确指出对于HRCT为确定UIP者,除外其他原因可直接确诊为IPF,不需进行外科肺活检, HRCT对判断预后也有着重要的意义,HRCT纤维化与蜂窝范围可以预测死亡率,并和FVC%和DLCO%预测相一致。

初始HRCT不仅要描述纤维化及蜂窝肺,而且要对其进行量化,尤其是对于某些患者因临床和功能恶化使其无法进行肺功能等参数测试的严重病例, HRCT能够反映病变进展及严重程度。因此量化的HRCT将是可以客观地评价IPF纤维化程度和进展的工具。一些研究表明,在HRCT中肺功能与IPF的程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既往文献大多采用半定量方法,目前一种新的自动分析系统称为CALIPER (计算机辅助肺脏病理评估和评级信息系统)能够测量新的改变,如肺血管的大小,有助于IPF纤维化及蜂窝肺半定量的评估,不建议IPF患者的随访中常规HRCT检查,除非怀疑出现特定情况,如疾病的进展、急性加重,合并肺肿瘤、肺栓塞、肺气肿或肺动脉高压。

四、生物学标志物

生物学标志物一般被用于疾病诊断及分类,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疾病进展,预测及评价疗效,预测急性加重,预估发生疾病的风险。理想的生物学标志物在非目标疾病中正常表达;在目标疾病中表达异常,并在治疗后可恢复正常:要准确、无创。尽管目前没有一个对IPF的监测、随访和判断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的生物学标志物,但目前研究的生物学标志物还是有一定临床意义。

1、反映肺泡上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

(1)涎液化糖链抗原-6(Krebs Von den Lungen-6, KL-6):是一种高分子量糖蛋白,属于上皮黏蛋白(MUC) 1;在各种上皮细胞表面表达,并通过再生或受损的Ⅱ型肺泡上皮高度表达;在正常组织和细支气管上皮细胞中极少量表达。在中国ILD患者中以500U/ml作为诊断的cut-off值,KL-6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达到77.75%和94.51%。KL-6可用于IPF诊断、病情活动性、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估, KL-6增高意味着IPF病情进展及预后不佳,经过吡非尼酮治疗后血清KL-6水平可显著降低。

(2)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 SP)A和D:SP-A、SP-D为亲水肺表面活性蛋白。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存在,SP一般不能释放入血,研究发现当呼吸膜受拔时,SP-A和SP-D在血清中的浓度显著增加,有研究表明SP-D在UIP晚期水平增高;IPF不同血清SP-A水平预后有显著的差异,SP-A升高者死亡率增高达3.3倍。

(3) CC16(Club cell protein 16)为Clara细胞分泌蛋白,在抗炎、抗氧化、抗纤维化、免疫调节方面具有强大的生物学活性。CC16为组织特异性蛋白,主要在肺组织中表达。血中的CC16几乎全部来自肺组织,Buendia-RoldanI等报道IPF患者血清及BALF中CC16水平显著高于非IPF ILD及对照组。

2、反映间质修复及纤维增殖的标志物

包括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 ,骨膜蛋白(periostin),循环成纤维细胞,赖氨酰氧化酶样蛋白2(LOXL2) , HSP47, Ospecpontin, Fibulin-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s)等。MMP-7在IPF中显著增高,且与FVC% pre, DLC0%pre呈负相关,与GAP评分呈正相关,并有助于判断预后,基线高水平MMP-7可早于FVC 4个月预测IPF进展。

3、免疫及炎症标志物 包括CCL18, YKL-40, AntiHSP70、ICAM 、IL - 6等。CCL18 (CC-chemokine ligand 18)由树突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炎症趋化因子;具有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具有介导兔疫反应,激发炎症反应,活化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等作用;IPF患者基线血清CCL18增高预示着随访6个月后TLC和FVC的下降,死亡风险增高。HSP70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调亡的作用,可减少肺损伤及纤维化. IPF患者肺成纤维细胞HSP70表达减少, Anti-HSP70表达与肺功能呈负相关,且Anti- HSP70阳性者1年生存常显著降低。

4、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标志物越来越多的用于IPF的评估。端粒的缩短影响上皮再生,其在白细胞中的缩短与IPF的预后不良有关。多项临床试验中发现MUC5B基因多态性是预后良好的标志。另外不典型患者如同时出现MUC5B基因及端粒的缩短可能意味着更高风险发展为IPF,更有学者提出利用分子内型(molecular endotypes)来分层患者,预测患者未来风险及治疗反应。

五、临床指标及共病

IPF临床表现的异质性使得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更加复杂。男性、<70岁、基线呼吸困难低评分常常意味着预后不佳,随诊6个月及12个月呼吸困难评分下降均预示着生存期的缩短。因此,应每3个月或6个月对病情进行评估,使用包括呼吸困难问卷, mMRC评分、Borg量表等工具评估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变。在疾病快速进展的情况下,随访应该更频繁,可每3个月或更短时间进行。

此外,共同疾病和并发症的存在,如肺气肿、肺动脉高压、心血管疾病和支气管肺癌等与IPF的更快进展有关。部分吸烟患者影像学上表现为同时存在肺气肿与纤维化,称为肺纤维化合并肺气肿(CPFE) ,其中位生存期为2.1~8.5年,目前尚不确定是否较单纯IPF预后会更差。有8.1%~86.4%的IPF存在肺动脉高压,在诊断或随访中发现肺动脉高压常是预后不良的因素。心脏彩超无创而且安全,是发现肺动脉高压的重要手段,建议IPF患者至少每年进行心脏彩超的检查及早发现肺动脉高压。在诊断明确的IPF患者中,仅在以下情况下使用右心导管:①肺移植前。②临床恶化、运动能力受限、DLCO下降(特别是DLCO<40%预计值)或严重低氧血症伴限制性通气障碍,特别是在合并肺气肿的情况下。③如果认为对严格评估预后至关重要。④如果超声心动图诊断为严重的前负荷性高压,评估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可能性。⑤怀疑有收缩功能正常的左心室功能障碍。IPF合并肺癌的发生率4.8%~8.0%,较正常人明显增高。Ozawa等报道IPF随访1年,5年,10年合并肺瘤的累计发生率分别为3.3%、15.4%和54.7%,高龄和吸烟与肺癌的发生显著相关。IPF合并肺癌的病理类型和普通人群患肺癌的病理类型相似,男性中鳞状细胞癌最多见,占47%;女性中腺癌最多见,占64%,其他如小细胞瘤、支气管肺泡癌等也可以见到。


本文是王智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