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性表
(一)补益类
1.补气穴:气海、气海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2.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3.生津止渴穴:液门、照海、三阴交、然谷、太溪。
4.壮阳穴
5.滋阴穴:三阴交、复溜、阴郗、太溪。
(二)温通类
1.温中回阳穴:气海、关元、神阙(皆灸);足三里、内关、百会(皆针)。
2.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3.通经穴:天枢、水道、归来、血海、水泉、地机、太冲。
4.通乳穴:乳根、膻中、少泽、足三里。
5.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三)祛痰、止咳、平喘类
1.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巨阙、脾俞、列缺、肺俞、上脘、天突。
2.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肺俞、天突。
3.平喘穴:列缺、膻中、肺俞、璇玑、气海、膏肓。
(四)消导类
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脾俞、璇玑、中枢、天枢、合谷。
2.消散穴:
(1)散瘰疬:天井、少海、臂
(二)咳嗽 (三间、肺俞、涌泉)
(三)发热 (百合、少商、曲池、液门、涌泉)
(四)支气管炎 (膻中、天突、足三里、涌泉)
(五)支气管哮喘 (神阙、膻中、鱼际、少商、三间、合从、曲池、翳风、足三里、肺俞)
(六)肺结核 (肺俞)
(七)咯血 (孔最、鱼际、足三里、涌泉)
(八)心悸 (内关)
(九)心绞痛 (内关、至阳、心俞、涌泉、隔俞)
(十)急性心机硬死 (内关、膻中、腰阳关、至阳)
(十一)心脏神经官能症 (膻中、公孙、内关)
(十二)高血压 (太渊、扶突、曲池、足三里、阴郄、白环俞、涌泉、太冲)
(十三)低血压 (百会、人迎)
(十四)低脉压综合征 (内关)
(十五)失眠 (神门、照海、大陵)
(十六)癫狂 (膻中)
(十七)痫证 (百会、鸠尾、长强、臂臑、内关)
(十八)癔症 (合谷、丰隆、内关、涌泉、翳风、水沟、大陵)
(十九)晕厥 (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
(二十)呕吐 (内关、合谷、足三里、涌泉)
(二十一)呃逆 (神阙、中脘、鸠尾、膻中、天突、廉泉、至阳、水沟、少商、内关、合谷、曲池、天鼎、扶突、听宫、外关、翳风、人迎、缺盆、足三里、陷谷、睛明、攒竹、膈俞、涌泉、太溪、大敦、期门、印堂、鱼腰、中魁)
(二十二)胃脘痛 (中脘、足一里、胃俞)
(二十三)胃炎 (中脘、曲泽)
(二十四)胃肠痉挛 (中脘、合谷、梁丘、足三里)
(二十五)消化性溃疡 (孔最、足三里)
本文是夏厚纲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