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卫光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鼻炎资料汇编

黄芪在鼻部疾病中应用

发表者:邢卫光 人已读

黄芪在中国已经具有两千多年的使用历史,受到很多中国人的喜爱。黄芪在家庭应用中能泡水喝,具有调理气虚,美容养颜的功效。

临床中其在耳鼻喉病的应用也较常见,生黄芪的益气固表、益气托脓的功效能在变应性鼻炎及鼻窦炎发挥很大的应用价值。

黄芪,性味甘、微温,入肺、脾经,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本药为补气诸药之最。考证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其名曰:“耆,长也。

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本草汇言》载“黄芪,补肺健脾,卫实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其临床应用广泛,耳鼻喉科病症中也多有运用,现就其在鼻部疾病的应用陈述如下。

1、变应性鼻炎

孙某,男,21岁,以“反复鼻痒、喷嚏、流涕3年”于2014年6月7日就诊。自诉每年季节交替时鼻痒常发作,涕量多,喷嚏连做,每次大约10个,每天大约3次,伴嗅觉减退,稍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弱,二便调,胃纳可,夜寐安。查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下鼻甲肿大,清涕附着。

结合患者舌苔、脉象,考虑为肺脾虚寒证,治疗上给予温肺补脾。方用生黄芪10g,党参10g,干姜9g,桂枝12g,麻黄6g,五味子6g,辛夷6g,乌梅9g,地龙10g,甘草3g。14剂,水煎服。

二诊:涕量减少,喷嚏偶作,全身有暖意,畏寒减轻。查鼻黏膜苍白,下鼻甲稍大,舌淡红、苔薄白,脉弱。原方有效,加用高良姜6g,继续服用14剂,诸症尽去,随访3月未再发作。

【按】变应性鼻炎是指由IgE介导的鼻粘膜变态反应性炎症,临床以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和鼻塞为主要特征。中医称为鼻鼽、鼽涕。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内为肺、脾、肾三脏虚损,外由风寒异气之邪侵袭所致。

脏腑功能失调,肺气虚则卫表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肺气不得通调,鼻窍不利而为病。由变应性鼻炎的病机可见,黄芪在治疗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肺气足则卫实,可以保护机体抵御外邪侵袭;脾气健则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无水湿之患;肾气足则体质强,邪气难以侵犯。临床上可黄芪与白术、党参相伍,以健脾益气;也可黄芪与桂枝、麻黄相用,以益气温通;亦可黄芪与诃子、乌梅相配,以益气敛肺。

现代细胞学研究表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与抗原递呈细胞和CD4+T辅助细胞(Th)介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相关。其中Th根据分泌细胞因子的不同又分为两种类型:Th1和Th2。

Th1/Th2平衡紊乱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药理证实黄芪能纠正变应性鼻炎患儿体内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状态,提高缓解率。另有实验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对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巨噬细胞功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本方中生黄芪益气固表,与桂枝、麻黄、辛夷相配,可以温通肺气,与五味子、乌梅相配,可以益气敛肺,减少分泌物,与干姜、党参相配,可以温脾益气,补足肺脾正气;地龙经现代药理证实有解痉、抗过敏作用。

全方旨在益气固表、温补肺脾之气,驱邪外出,适用于虚寒证。严道南教授(编者注: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认为本病临床虚寒多、实热少,善用益气温阳、脱敏通窍之品,虽然时医多畏温药有鼻出血之虞,但临床上辨证使用后常有药到病除的效果。

2、鼻窦炎

患者张某,男,40岁,因“右鼻反复流脓涕2年余”于2014年8月10日就诊。患者自诉近1周来感冒后脓涕又作,伴头胀痛、嗅觉减退。刻下患者持续鼻塞1周,流脓涕,伴头胀痛,倦怠,纳呆,舌淡红、苔薄白,脉滑而濡。

鼻窦CT示右侧上颌窦炎症。证属脾肺失调,邪热夹痰浊上干清窍。治拟托脓化浊开窍。方用生黄芪15g,葶苈子10g,白芷10g,辛夷10g,藿香10g,芦根10g,大贝10g,苏子6g,蚤休6g,川芎10g,桑白皮6g,桔梗6g,甘草3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脓涕减少,头痛减轻,精神转好,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嘱其防止受凉感冒。上方继服1周后来诊,诸症若失,后与其玉屏风散调理善后。

【按】鼻窦炎是鼻窦粘膜的炎症性疾病,多与鼻炎同时存在,所以也称为鼻-鼻窦炎。依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其常见临床表现有:

鼻塞、流脓涕、嗅觉障碍、局部痛或头痛,急性发作时可能会伴有畏寒、发热、精神萎靡及嗜睡等全身症状,常可由感冒等诱发,中医称其为鼻渊。

《素问·气厥论篇》:“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古代医家普遍认为其与肝胆等脏腑有关,病机多责之为胆腑郁热。经过不断临床观察与实践思考,现代医家在病因病机上有所创新,肺脾气虚、鼻失温养,血瘀等各有发挥。

《神农本草经》:“黄耆,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黄芪应用于本病中,可以取其益气托里,驱毒排脓之效。临床可用黄芪与白芷、辛夷相伍,增其排脓之效;也可用黄芪与苏子、大贝等相配,助其化痰之功;亦可用黄芪与川芎、赤芍相使,取其益气化瘀之用。

现代医学认为鼻窦炎的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解剖异常,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粘膜纤毛功能障碍,免疫功能紊乱。

鼻窦炎主要是由于鼻窦口过小,同时纤毛功能受损,粘液分泌增加,引起分泌物滞留,细菌排除停止,引起或加剧黏膜的炎性反应,黏膜通气减少的同时,纤毛功能障碍,清洁力度不够,长此以往,终致鼻-鼻窦炎的产生。其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

据中药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有一定杀菌抑制病毒作用。黄芪醇提物对卡他布朗汉姆氏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枯草芽胞杆菌、炭疽芽胞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抑制作用。

其中,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炭疽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尤为明显。

本方中生黄芪益气托脓,与川芎相伍能行气活血,与白芷、辛夷相伍可托毒排脓;藿香芳香化浊;桔梗、甘草取甘草汤之意以排脓;葶苈子、大贝、苏子以化痰浊;芦根、蚤休、桑白皮稍清肺热。

组方切中病机,故获桴鼓之效,陈国丰主任(编者注:主任医师认为患者病程长,久病多虚多瘀,不宜多用苦寒之品,患者以脓涕多、头晕头痛为主诉就诊,其主要症状由窦腔内分泌物潴留造成。

故以排脓为第一要义,故使用黄芪以益气托脓,但本法不宜用之过早,对于患病初起,脓尚未形成者不宜使用,先当以解表驱邪为主,待其脓成,再行此法。

3、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在常见的变应性鼻炎及鼻窦炎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可随证型变化配伍使用。黄芪在临床上常分为炙黄芪和生黄芪两类,一般认为炙黄芪偏于补虚,生黄芪偏于走表,《本草正》说“黄耆,生者微凉,可治痈疽;蜜炙性温,能补虚损。”

肺主皮毛主表,开窍于鼻,故鼻部疾病常考虑为卫表疾患,因此鼻部疾病治疗中常使用生黄芪,变应性鼻炎中主要取其益气固表之功,鼻窦炎中主要取其益气托脓之效。其用量一般在10~30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