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付口腔溃疡,其实很简单!
口腔溃疡,又称复发性口疮、溃疡性口腔炎,是指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口腔黏膜病。本病以口腔黏膜充血发红,发生浅表溃疡,溃疡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数目不一,其色灰白或微黄,经常反复发作为特征。发病时有剧烈的烧灼感,咀嚼或遇辣刺激更甚,进食困难,大便干结或变稀,头痛发热。病程一般在7~10天左右,但经常反复发作,重则此起彼伏,可长达数月或数年。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各种人群。本病属中医学“口疮”范畴。多与火热上熏、虚火上炎、湿热上蒸、气血亏损、火毒结困等有关,常由热邪外侵,脏腑蕴热,或脏腑虚损所引起。
辨证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两类证候。
一、胃火上熏证
发病急骤,发展迅速,唇、颊、龈、颚部均可发生,溃疡充血红肿明显,大小不一,相互融合,溃疡表面可有黄色假膜覆盖,灼热,疼痛剧烈,全身表现为面红口热,口渴喜冷饮,口臭,唇红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脉沉数。此种证候常见于青壮年。以口疮发于唇、龈、颊、上腭等处,多溃烂成片,红肿疼痛为本证的辨证要点。治宜清胃泻火,消肿止痛。
二、阴虚火旺证
虚火表现明显,溃疡反复发作,大小不等,但数量不多,一般1~3个,溃疡面积也不大,轻微充血,溃疡面周围黏膜微红微肿或红晕,轻度烧灼样疼痛,溃疡呈灰色或灰白色,伴口燥咽干、口渴不欲饮、面热唇红、耳鸣、颧红、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腰膝酸软、心烦失眠、尿黄便干等;舌干少津,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以口腔溃疡点分散量少、溃疡面周围微红微肿或红晕、疼痛轻微、溃疡反复发作、口燥咽干、手足心热为本证的辨证要点。治宜滋阴清热养血。
对证选药
一、胃火上熏证
【选用成药】
①清胃黄连丸;②导赤丸;③栀子金花丸;④京制牛黄解毒片;⑤复方牛黄清胃丸;⑥芩连片;⑦口腔溃疡散(局部外用);⑧冰硼咽喉散(外用);⑨爽口托疮膜(外用)。
【成药配伍举例】
胃火上熏所致的口腔溃疡,其症重者,可用清胃黄连丸合栀子金花丸。二药同用本证“药茶送服”方4取汁送服,早、晚各服1次。
【药茶送服】
方1:黄连1g(打碎),大青叶10g,甘草5g(片)。
方2:茵陈蒿20g。
方3:淡竹叶15g,木通10g(捶碎)。
方4:金银花15g,连翘10g。
方5:灯心草5g,淡竹叶15g。
二、阴虚火旺证
【选用成药】
口炎清颗粒。
【成药配伍举例】
阴虚火旺所致的口腔溃疡,其症重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合口炎清颗粒合金果含片(含服)。口炎清颗粒用本证“药茶送服”方1取汁冲泡,送服知柏地黄丸,早、午、晚各服1次。同时含服金果片。
【药茶送服】
方1:芦根30g,白茅根30g,玄参15g。
方2:天冬6g,麦冬6g,玄参10g。
方3:麦冬15g,乌梅10g(捶破)。
方4:青蒿15g,乌梅6g(捶破)。
方5:墨旱莲15g,女贞子15g(捶碎)。
小结
1.口腔溃疡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部位的淡黄色或灰白色溃疡,多见于唇、颊和上腭处。溃疡表面凹陷,周围红晕,局部灼痛,常反复发作。胃火上熏证宜首选清胃黄连丸;阴虚火旺证宜首选口炎清颗粒。各类证候的口腔溃疡,均宜采用成药配伍与药茶送服,同时宜内服药与外用药并举,以提高疗效。
2.注意事项:①保持口腔卫生,少食辛辣厚味等刺激之品;②加强身体锻炼,避免精神刺激。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