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青峰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乳头瘙痒怎么办?会是湿疹样乳腺癌吗?

发表者:杨青峰 人已读

乳头瘙痒症是患者以乳头部位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较常见,但对其临床研究报道比较少,今天我们就说说乳头瘙痒。

瘙痒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皮肤源性瘙痒、神经病性瘙痒、神经源性瘙痒、心源性瘙痒和混合性瘙痒。目前还不能确定乳头瘙痒症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瘙痒,我个人更倾向是皮肤源性瘙痒和神经源性瘙痒。

临床上乳头瘙痒症患者占有一定的比例,乳头瘙痒症并不仅仅局限于散发,而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瘙痒病。这类患者通常感受到局限性发生于单侧或双侧乳头及乳晕部位的皮肤瘙痒症状,属于局限性瘙痒病。

对于瘙痒, 目前一般认为与疼痛为同一神经传导,痛的阈下刺激可表现为痒。 痒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证实人体存在皮肤致痒因子、瘙痒选择性受体、传入神经纤维和中枢神经系统瘙痒反射特定区域的皮肤瘙痒系统。有研究表明,乳头瘙痒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白三烯B4水平较正常人高,说明它们在乳头瘙痒症患者体内可能作为致痒介质,参与瘙痒的发生和发展。

paget病.png

引起乳头瘙痒的常见疾病有哪些呢?

湿疹是最常见的原因,女性乳头及乳晕部可见起皮疹,瘙痒不适,却没有明显肿块。发生于乳头及乳晕处的乳房湿疹多见于年青妇女,特别是哺乳期妇女,这可能与婴儿吮吸头等物理刺激有关。病变多为双侧性,亦可为单侧性

发生在乳头及乳晕处湿疹,是皮肤的一种非特异性过敏性炎症,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男女都可发生,但以哺乳期的女性最为常见。其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定论,一般认为与机体过敏质有密切关系。这些患者对某些物质具有高度的感性,每当接触到过敏物质时,即可引起湿疹。其致物质可来自体内也可来自体外。

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条件(严寒、酷热)、日光紫外线照射以及皮肤干燥、多汗、搔抓、摩擦、丝、各种动物皮毛、外用药物、某些肥皂、化妆品、染料及人造纤维等刺激,均可诱发湿疹说一下胸罩,有些患者在更换胸罩数天后逐渐出现乳房湿疹,可能与胸罩材质有关。因此,建议选择胸罩内衬的材质最好是吸汗能力强且质地柔软的材料。胸罩不要过紧,许多女孩子喜欢穿可集中托高的机能型胸罩,虽然可增加美感,但同时加重皮肤的不透气和摩擦,乳房湿疹更容易出现。运动本是好事,但有些人无运动习惯,突然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后,皮肤长时间浸在汗水中,再加上跳动导致乳房的晃动和运动内衣的磨擦,也可诱发乳房湿疹。这种情况也可以出现在男性。

该病发生内因即个人体质起作用内在的原因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及内分泌功能紊乱等、寄生虫、某些食物如鱼、虾等,服某些药物、失眠、精神紧张、劳累过度等,均可发生或加重乳房湿疹有的青春期前并没有特殊不适。但随着免疫系统的改变和外界刺激的增加,可随着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而出现相关症状。这种情况需要进行追溯是否过敏家族史和对过敏原进行检查。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乳腺癌佩吉特氏病Paget's Disease),它也会导致乳头瘙痒,初发时的症状和乳房湿疹会非常类似,所以又称湿疹乳腺癌。其临床表现与湿疹相似,极易误诊,尤其是发病初期较难区别。虽然佩吉特氏病的发病率较湿疹低很多,临床上有几个特点可与乳房湿疹鉴别,比如佩吉特氏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发生于 4060 岁的女性,皮疹为单侧,一般不痒不痛、皮疹多持续,时好时坏,不像湿疹那样治愈后不易复发,如果单侧乳头乳晕部发生湿疹样改变,且经久不愈者,患湿疹样癌的可能性较大,其主要表现为:开始乳头晕奇痒或轻度灼痛,继而乳头乳晕皮肤发红,出现轻度糜烂甚至破溃。表面常有黄褐色或灰色的鳞屑状痂皮附着,病变区域皮肤粗糙、增厚而坚硬,与周围分界清楚,进展后还可发生患侧乳头凹陷或糜烂腐蚀,乳房内可触及到有质硬肿块。

乳头瘙痒的治疗

去除可能乳房湿疹病因,想办法去除或至少改善它,初次发作且很轻微的湿疹,往往只需从生活习惯着手就可不药而愈。换回以前已经习惯穿的胸罩,选择正确的胸罩尺寸,挑选弹性更好可减少晃动的运动内衣,减少运动频率,进行较温和的运动并循序渐进。如哺乳合并严重湿疹者,可以采用回乳。局部避免搔痒、热水、肥皂等刺激。急性期可以选用非特异性脱敏药,如特非那丁,非那更等,并避免摄入海鲜及其他刺激性食物。影响休息与睡眠者,可适当使用镇静剂及激素类药物以减轻局部症状。

局部用药根据局部皮肤损害而定。急性渗出、丘疹者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和其他湿疹一样,乳房湿疹的主要用药还是激素软膏。和擦药同样重要的是尽量避免刺激,“搔抓”常常是另一个常被患者忽略的加重因素。

遇见与湿疹乳腺癌难鉴别的案例,即使是皮肤科医师和乳腺科医师有时也必须依靠活检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因此,当乳头及乳晕周围的皮肤有异样时,建议及时去正规医院检查,找专科医生就诊,避免误诊和耽误治疗。

本文是杨青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