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尕西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针灸名家——针家精要丨针灸辨证论治肠腑疾病

发表者:冶尕西 人已读

针灸辨证论治肠腑疾病

作者:李博,刘金玲,李瑞根,王威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临床教研室

辨证论治是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有经络、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病因辨证等。现代针灸临床辨证论治思想日趋淡化,或简单套用以药物疗法为主的中医内科的辨证思路,或忽视辨证过程以特定穴的套餐模式直接用于临床,且基础理论研究滞后于临床,制约针灸发展。分析现代针灸辨证方法的误区,结合《内经》经典辨证思路,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例总结针灸辨证方法,旨在强调针灸独特的辨证论治思想在施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亟须建立科学的辨证体系。

针灸简便廉验,易于掌握,许多针灸师忽略了辨证论治的过程,临床治疗病证有逐步呈现套餐模式的倾向,与中医学个性化、强调以人为本的诊疗思路相背离。

1 现代针灸

辨证论治是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辨证方法主要有:经络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诸法各具特点和侧重,临床实践中又互相联系补充。经络辨证是基础,脏腑辨证是核心,八纲辨证是纲纪。现代针灸的辨证体系即僵硬地套用中医内科辨证方法——以辨病性的脏腑辨证作为其辨证的核心,淡化了针灸理论首辨病位的独特性,而且与针灸学重经络理论的特点不相符,不能指导针灸临床。针灸界越来越多的人已发现这一问题的严峻,针灸辨证诊断有自身独特规律,不能简单套用以药物特性为基础所形成的辨证诊断方法,否则必然会导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与临床实践脱节。

因为针灸的简便廉验,入门容易且一些经验效穴对某些疾病有立竿见影的良效,故针灸临床治疗病证有逐步呈现以固定配穴为主的套餐模式倾向,以致不少针灸医师只是问一问病名就扎针,缺少辨证论治过程,甚者干脆认为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不同,无需辨证论治。这与中医整体观的基本特点完全相悖,片面地理解针灸诊疗特点,局限了针灸治疗疾病的广泛程度。

目前对针灸辨证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即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对个人针灸辨证经验的总结。研究思路则多为从方法而论方法的阐述,从某一角度切入,深入研究针灸辨证方法者很少,未能形成完整针灸辨证体系。

2 内经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对针灸理论和临床都有详尽的描述。《内经》中的辨证方法大致有三种: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形体辨证,《内经》中对诸多病证的治疗,大部分采用的都是针灸疗法,为针灸理论和临床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备的积淀。

从《内经》入手,深入分析书中对各种病证的辨证过程,总结各种辨证方法的运用规律,对今天趋于混乱的针灸辨证研究,必将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探索针灸自身发展规律,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也都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内经》原文中采用最多的是经络辨证,治疗疾病更多选用针灸处方,经络辨证应用更为广泛,经络理论在针灸辨证中的重要性也延续至今。《内经》的脏腑辨证,即辨患病脏腑之病位,与现代中医内科辨病性的内核有根本区别,体现了以辨病位为核心的辨证特点。《内经》中的经络与脏腑辨证比较,不难发现脏腑辨证的论述理论性更强,但二者的核心思想皆为辨病位。辨病位,正是针灸作为外治疗法有别于药物疗法的关键所在。

《内经》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其中《内经》中脏、腑病候的关系来看,六腑的病候,尚不能尽被五脏病候所取代;六腑与五脏有各异的生理病理特点,而诸病脏腑辨证多重五脏而轻六腑,六腑辨证的意义或被轻视,而且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在《内经》的基础上日趋完善,治疗原则更以五脏中心论为重,用以指导以药物特性为基础的诊疗技术。现代针灸辨证理论不加变通地一味套用中医内科详脏略腑的辨证方法,并不完全适用自身理论发展,也不能为临床治疗服务,反而更加妨害本已发展滞后的针灸基础理论的进步。

研读《内经》对针灸辨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思路上的启发。虽然众多同道研究《内经》,但还是没有从根本打开思维,因此要跳出原有的固有框架,深入探求古人辨证论治的思想与方法,为今天针灸临床辨证提供方向上的指引。中医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漫长时代变迁,不计其数的中医人总结毕生所学发展起来的,所以认真研读经典,对临床和理论提高意义是所有中医人共识。

3 肠腑疾病

王威教授临证多年,一直致力于脾胃病的理论研究与临床治疗,现笔者以肠腑疾病为例总结针灸辨证方法。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随着现代人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工作压力的增加,发病率逐年增高。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便秘”“泄泻”“腹痛”等范畴。中医内科辨证认为本病以肝郁脾虚为主,故治疗以疏肝健脾立法。针灸辨证也以此法立方。这种辨证思路就是进入了直接套用现代中医辨病性重五脏的辨证误区,忽视了六腑的病候特点及辨病位的重要性。恩师王威教授所在科研团队临证多年针对肠腑疾病拟定了以特定穴天枢、上巨虚为主的调肠和胃之法则,结合临床患者的症状,通过多种辨证方法以确定穴位处方,从根本贯彻理法方穴术的针灸诊疗原则,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及多年临床实践验证,此法为针对本病确有良效的针灸治疗法则。

针灸作为外治法辨病位是首要的辨证思路。本病首选天枢、上巨虚。天枢、上巨虚均为足阳明经穴,分别为大肠募穴和下合穴。从古至今有太多的经典文献与现代研究证明天枢和上巨虚可以治疗肠腑疾病,且双向调节效应对本病寒热虚实不同证型都有很好的疗效。

以经络辨证为主循经取穴,通过调整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本病以足阳明经穴为主,《脾胃论》中总结《灵枢》中大肠小肠皆属胃,肠腑功能与脾胃关系密切。《灵枢·玉版》有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之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 。《素问·玉机真脏论》记载:“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可见,胃作为气血化生的源头,不仅具有受纳水谷之功,更是气血输布于五脏周身的动力来源,有医家认为,《内经》中作为循环体系中心的并非心脏,而是胃。

特定穴、经验效穴是重要的配方选穴形式。一些穴位或穴位配伍对某些特殊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本病为腑病,募穴与下合穴是治疗腑病经典配伍。治病求本的整体观是最朴素的诊疗思想。临证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脏腑辨证、八纲辨证等多种辨证方法,选取穴位,选择适当的补泻手法,确定针灸处方。

我们认为针灸辨证方法应明辨病位,以经络辨证为主,脏腑辨证为重,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共同为用,也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的诊疗思想,利用特定效穴的独特优势从根本上实施理法方穴术,以指导针灸临床。针灸历经千年的蓬勃发展,形式越来越多样,疗效越来越确切,从事针灸的同道也与日俱增,作为替代疗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为中医走向国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时至今日针灸理论研究明显滞后于临床,并未与时俱进形成与临床配套的理论基础,这是阻碍针灸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绊脚石。当然这是瓶颈也是机遇,它在激励大家在继承前辈衣钵的同时,注重思考及经验总结,熟读经典,使实践上升为理论从而升华为科学,进一步指导服务于临床。

【本文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29-7,作者:李博,刘金玲,李瑞根,王威,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培训中心(微信公众号wfas-edu)整理编校发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