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英群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DB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

发表者:陶英群 人已读

深部脑刺激(DBS)属于神经调控手段,目前已应用于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还扩展用于癫痫、痴呆、疼痛、药物成瘾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类疾病。在运动障碍专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下,把握好手术适应证,DBS治疗运动障碍特别是帕金森病(P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得到了认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海伦.梅伯格(Helen S.Mayberg)教授讲述了如何从全新视角认识DBS对抑郁的治疗。

抑郁是一种负面情绪,严重的抑郁症可导致一系列躯体不适,认知功能下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很多神经科疾病(包括PD在内)患者都存在抑郁情绪。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可通过长期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回归工作和生活。但仍有一些患者,药物疗效欠佳,且易复发,我们称之为难治性抑郁(TRD)。
利用功能影像学可观察抑郁患者的脑代谢。借助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脑血流量(PET-CBF),发现边缘系统-皮层的代谢存在镜像关系。PET观察到抑郁症患者胼胝体25区明显激活,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电休克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或损毁手术治疗有效的患者,该区域代谢明显减弱。由此提出一项假设,TRD患者存在胼胝体-皮层系统紊乱,若能采取一种手段,无论是通过局部还是远程效应调控该回路,降低胼胝体区域的代谢,将可能达到治疗目的。DBS正好满足这一要求。
梅伯格教授等对6例TRD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DBS治疗。其中,4例患者症状有所缓解,通过PET观察到这些患者胼胝体脑区代谢减弱。后续研究显示,效果欠佳的患者通过改变电极的位置,如将电极后置,有时可以取得疗效。
通过延长观察时间,还发现DBS治疗TRD存在两种效应。一是即时效应,与DBS的局部毁损效应有关,患者会明显感觉反应变快了;二是延迟效应,在抑郁症状复发后,经历一段时间,临床症状可再次改善,与DBS改变传导通路,重塑皮层-胼胝体回路有关。
总之,借助分子生物、分子影像以及功能影像技术,我们能看到神经调控前后神经系统发生的变化,为认识很多疾病提供崭新的视角,包括DBS在内的神经调控是一个值得深入认识和探索的新兴领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