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晶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小儿咳嗽辨治

发表者:袁雪晶 人已读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临床问题,常常迁延不愈而发展成慢性咳嗽。咳嗽的病因较多,从中医的角度来认识,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咳嗽病程较短,病因单纯,容易治愈;内伤咳嗽病程相对较长,病因复杂,治疗相对困难。外感咳嗽以肺脏受累为主;内伤咳嗽除肺脏受累外,还可涉及其他脏腑,譬如心、肝、脾胃、肾。正如《素问·咳论》所言:“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多年的临床观察,我认为小儿咳嗽的辨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辨何脏受累

肺主气司呼吸,乃五脏六腑之华盖,小儿“肺常不足”,一旦感受外邪,邪从口鼻而入,或从皮毛而受,均先犯肺。外感或脏腑功能失调,均会影响及肺,引起肺宣发肃降失常,肺气不利而致咳嗽。所以对于小儿咳嗽的治疗,或宣肺祛邪,或肃降肺气,治肺是最基本的。

咳嗽除与肺的功能相关外,与脾胃关系也十分密切。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薄弱,又饮食不知自节,食伤脾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则会酿成痰浊,上贮于肺,痰阻气道,肺气失宣而咳嗽。正如《内经》所云:“此皆聚于胃,关于肺”。脾胃与肺本具有相生关系,肺所主之气来源于脾胃所运化水谷的精气,脾胃亏虚也会影响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所以治疗咳嗽须兼顾脾胃,不忘健脾护胃。在治疗小儿咳嗽过程中,出现反复咳嗽、痰多、伴脘闷呕恶、食少、舌苔白腻,治疗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可用二陈汤加减。也可根据患儿病程长短及脾胃盛衰,加用茯苓、白术、山药、薏苡仁、鸡内金等健脾护胃药。咳嗽的儿童还须注意饮食的调摄,少食大荤、油炸及膨化食品,此类食物易引起小儿脾胃内热生痰;忌生冷、饮料等,此类食品会导致脾寒化生痰饮。

小儿“心常有余”,心火过旺易克金,则肺失清肃,咳逆上气,表现除咳嗽外,尚伴有咽痛、口舌生疮,舌尖红等症状。治疗要清心泻肺止咳,用桑白皮汤合凉膈散加减。另外,心主血,肺主气,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若心血亏虚,心气不足,心阳不振,瘀阻心脉,也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出现咳嗽等肺气上逆的病理现象,这时治疗须偏重于补心养肺。小儿“肝常有余”,肝火旺盛,易刑金灼肺,损及肺气,发为咳喘,临床常称为肝火犯肺。患儿常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滞粘咽喉,咳时面红目赤,或烦躁易怒,或因情绪波动而咳嗽有增,治疗以清肝泻火,润肺化痰为主,方选清金化痰汤合黛蛤散加减。咳嗽伴气短、喘息、无力、腰酸治疗应补肾纳气,可用麦味地黄汤或百合固金汤等方治之。

所以,咳嗽的辨治不可只看肺脏的病变,而忽视了其它脏腑。应根据脏腑相关理论,审察五行之生克乘侮变化,辨明咳嗽的病因、病理、病位、病势,弄清咳嗽的产生是因肺脏独病,还是由肺脏病变影响到其他脏腑,或是由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到肺脏,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再辨寒热虚实

小儿咳嗽应分寒、热、虚、实,而以热证、实证多见。热证以咳声重浊,气粗痰壅,痰色黄,质粘稠,舌质红、苔黄,脉浮或滑数为其辨证要点,治以清热化痰为主,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减;寒证以咳嗽时作,痰稀色白或干咳少痰,舌质淡红,苔薄白为其辨证要点,治以温肺化痰为主,杏苏二陈汤加减。另外,小儿咳嗽亦有虚实之别,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咳嗽频作,咳声重浊多数实证,治以疏风祛邪,化痰止咳为法。咳嗽日久,迁延不愈、咳声低切多属虚证,治以扶正补虚,止咳杜痰。与此同时,咳嗽的治疗还应结合咳嗽本身的特点及伴随症状。若感受外邪而引起的咳频、咽痒声嘶,以疏风祛邪为主,常用蝉蜕、桑叶、防风等;若咳声嘶哑或如犬吠样,则以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养阴生津为主,常用玄参、桔梗、射干、牛蒡子、薄荷等;若咳嗽伴鼻塞流清涕者,常用荆芥、辛夷花疏风通窍;若咳嗽伴头痛流浊涕者,常加用苍耳子、白芷等清宣通窍;若咳嗽痰多,色黄而粘稠者,则用瓜蒌皮、桔梗、鱼腥草、胆南星、冬瓜子等清热化痰;若干咳少痰,舌干红、少苔或苔花剥,脉细数则加用沙参、川贝母、百部等养阴润肺止咳。小儿阳常有余而阴常不足,感受外邪后,易化热生火,虽感风寒,但又迅速入里化热,故临床上热证咳嗽多见,而典型的风寒证较少,即使有风寒表象,也兼有咽部红肿,为寒包热之证。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清热之法,如疏风清热、宣肺清热、化痰清热、化湿清热。

3、注重化痰,调畅气机

“无痰不成嗽”,咳嗽与痰密切相关。小儿咳嗽多有夹痰之证,表现为咳嗽带痰声,喉间痰鸣,咯痰等症状。痰会刺激气道而加重咳嗽,又会阻塞气道而致肺气不利,咳嗽过程中化痰并且调畅气机尤为重要,所以治疗咳嗽,临证时常加用化痰之药。如痰白清稀,舌苔白滑,形寒肢冷者可选用杏仁、葶苈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干姜等以温化寒痰;痰液黄稠,身热面赤,腹胀便秘舌苔黄厚可选用胆南星、天竺黄、化橘红、浙贝母、瓜蒌皮、枇杷叶、黄芩、鱼腥草以清化热痰;痰湿壅滞所致胸闷,痰多色白,苔腻可选用法半夏、制南星、陈皮、茯苓、桔梗、枳壳以燥湿化痰;反复咳喘、痰液浓稠胶结,咯吐不爽可选用皂荚、礞石、海浮石、海蛤壳、鹅管石以涤除顽痰。

4、夜咳宜养阴,病久须活血

咳嗽患儿中有些表现为夜间咳多,有些睡前咳作,有些睡沉咳作,有些凌晨咳,多呈阵发性,痰少粘稠难咯,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咳嗽常影响睡眠质量,对多种药物疗效不理想。此类患儿常伴有夜间盗汗、手足心热等症状。分析原因一方面因外感后病邪蓄肺,患儿肺常不足,无力一鼓作气祛邪外出,从而导致病邪入阴;另一方面因小儿体属纯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致阴虚火旺,灼伤肺津,肺阴不足而夜间作咳。所以,此类咳嗽当注意滋阴降火,润肺止咳,可以选用沙参麦冬汤合止嗽散加味。另外,“咳久必瘀,瘀久生风,风盛生痰”,所以对久咳患儿应考虑选用适当的活血化瘀类药物,常可增加疗效。临床中在辨证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虎杖、郁金、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川牛膝、刘寄奴、三棱、莪术等药物。

本文是袁雪晶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