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与功能锻炼
注: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术前病情可能不同,因此康复过程也不尽相同,以下仅为常规康复的方法,并非所有患者必须的康复过程。如有不明确,可随时咨询。
一、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特点:
人工膝关节置换是膝关节手术中较大的一种,术后可能有发热、疼痛等不适。但良好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及时正确的康复功能练习,故术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克服恐惧、惰性等不良情绪,尽早进行功能练习。
关节的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即属正常现象,直至角度及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才会逐渐消退。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活动量,严重时应及时复诊。
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方案:
1.手术当天:
(1)术后患肢摆放于伸直位,枕头垫于小腿及足跟下,以抬高患肢预防肿胀。
(2)麻醉消退后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如可能,即开始踝泵练习:5分/组,3-5组/小时。此练习对于预防肿胀及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应认真练习。
坐床上,腿伸直,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地勾脚尖(向上勾脚,左图)和绷脚尖(向下踩,右图),一般在极限处保持10-20秒,10次/组
2.术后1天:
(1)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大于300次/日。
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腘绳肌等长练习
(2)根据情况开始持续被动活动练习(CPM):1-2次/日,30分钟/次。机器调节至最慢速度,以减少屈伸次数,每次屈伸角度应到位,并在屈曲最大角度处保持10-30秒,待患者可从容耐受时逐渐增大活动范围,如患者疼痛较轻可在治疗结束前于最大屈曲角度处保持5分钟。练习后冰敷30分钟(去除棉垫后)早期由医务人员完成,并在指导下逐渐自行增加角度。
(3)伸展练习:足跟处垫高,轻负荷加于膝关节,30分钟/次,2次/日。
坐位(或仰卧位)伸膝:
坐位或仰卧位,足即脚腕处垫高,使小腿及膝关节处完全空出,完全放松肌肉靠肢体自重自然下垂,保持20-30分钟。必要时可于膝关节以上处加重物。此方法适用于膝伸直角度轻微受限的患者。
3.术后2天:
(1)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
(2)CPM:0-60°,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自身条件确定屈曲角度。
4.术后3天:(根据引流情况拔除引流)
(1)CPM逐渐增大角度(在微痛情况下):如患者疼痛、肿胀、体温等情况良好,可5-10°/日增大活动范围。
(2)如果疼痛较轻微,可开始直抬腿练习:5次/组,2-3组/日。如疼痛或患者虚弱明显,可暂缓练习。
直抬腿练习:(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3)经常保持坐位,不可长时间卧床,以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4)保护下下地站立,患腿微痛范围内负重,扶助行器保护下短距离行走(仅限去厕所等生活必须活动)。时间不可过长。患者虚弱明显者暂缓练习。
5.术后4天:
(1)CPM练习继续加大范围。
(2)加强伸展练习。
(3)负重及平衡练习:5分/次,3次/日。
左右向负重及平衡:(动作示范均以右腿为例)
保护下站立,双足左右分立与肩同宽(左图),缓慢左右交替移动重心(右图),下肢肌肉绷劲控制动作及身体平衡,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及用力程度,争取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一般为5分/次,2次/组,2-3组/日。
前后向负重及平衡:(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保护下站立,双足前后分立1-2脚长距离(左图),缓慢左右交替移动重心(右图),下肢肌肉绷劲控制动作及身体平衡,逐渐增加患侧下肢的负重及用力程度,争取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一般为5分/次,2次/组,2-3组/日。
6.术后5天:
(1)继续并加强以上练习。
(2)步行练习(使用步行器,在保护帮助下进行),并逐渐延长行走距离。
(3)练习用拐行走。
(4)体位转移练习:如上下床,椅子上的起坐练习等。
7.术后1周:
(1)继续CPM练习至被动达到100°以上,主动屈膝可达90°。
(2)坐位垂腿:至极限处保护10分钟。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1-2次/日,力求屈曲角度每日有所进展。
坐(或仰卧)位垂腿:(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坐或仰卧于床边,膝以下悬出床外自然下垂。放松大腿肌肉,保护下(可以用健侧腿搭在患腿下保护慢慢放下)使小腿自然下垂,至感到疼痛处保持10分钟,待疼痛减轻后继续加大角度。必要时可于踝关节处加负荷。
8.术后2周
(1)髌骨松动术(拆线后进行):每方向20次,2—3次/日。
髌骨松动术:(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髌骨的活动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膝关节的活动度。因此关节活动度受限时,可先行髌骨松动术,再进行屈伸练习。以手指指腹或掌根推住髌骨边缘,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缓慢用力推动髌骨至极限位置。髌骨活动灵活者无需进行,一般每方向10-20次,2—3次/日。
(2)患腿完全负重。
(3)被动屈曲练习:被动屈曲角度大于110°,主动屈曲大于90°。
(4)提踵练习:保持10秒,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提踵练习:(动作示范以左右双脚同时完成动作为例)
提踵即用脚尖站立,包括双足分立与肩同宽,足尖正向前(上图);“外八字”站立(左图);“内八字”站立三种姿势(右图),以练习不同肌肉及肌肉的不同部分。于最高位置保持一定时间或完成动作为1次。此练习主要加强踝关节柘屈肌肌力,锻炼小腿三头肌不同部分,提高踝关节蹬踏力量,控制能力及前后向稳定性。
9.术后3周:
(1)每周增长10°左右屈膝角度。如疼痛不明显,则尽快加大活动范围。
(2)开始侧抬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侧抬腿练习:(动作示范左图以右腿为例,右图以左腿为例)
(3)开始后抬腿练习:30次/组,2-4组/日,组间休息30秒。
(4)抗重力伸膝练习:10-20次/组,2-3组/日。
坐位抗阻伸膝:(动作示范均以左腿为例)
10.术后4周:
(1)开始静蹲练习:2分钟/次,间隔5秒,5次/组,2组/日。
静蹲练习:(动作示范左图以左右双腿同时完成动作为例,右图为左腿单腿静蹲)
(2)俯卧位“勾腿练习”:屈膝至无痛角度保持10—15秒。30次/组,4组/日。练习后即刻冰敷。
卧位及立位勾腿练习:(动作示范均以左腿为例)
(3)跨步练习:1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前向跨步练习:(动作示范以左腿为例)
双足与肩同宽站立,患腿足尖正直向前跨出一大步(左图),逐渐移动体重至患腿并缓慢有控制屈膝支撑(右图),再缓慢用力蹬直患腿收回至起始位。至最大角度或完成动作为1次。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此练习主要强化下肢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并为步行中重心移动及跨步等作为必要的基础练习。一般为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后向跨步练习:(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双足与肩同宽站立,患腿足尖正直向后跨出一大步(左图),逐渐向后移动体重至患腿并缓慢有控制屈膝支撑(右图),再缓慢用力蹬直患腿收回至起始位。至最大角度或完成动作为1次。力量增强后可双手可提重物为负荷或在踝关节处加沙袋为负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此练习主要强化下肢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并为步行中重心移动及跨步等作为必要的基础练习。一般为2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组连续,2-3次/日。
侧向跨步练习:(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4)如有条件可开始固定自行车练习,无负荷至轻负荷。10-15分/次,2次/日。
11.术后1-3个月
(1)强化肌力和关节活动度练习。
(2)开始患侧单腿蹲起练习:20-3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单腿蹲起练习:(动作示范以左腿为例)
保护下患侧单腿站立,上体保持正直,缓慢蹲下约45°,再缓慢伸直下肢站起。即在0-45°范围蹲起,要求动作缓慢、有控制、上体不晃动。此练习主要强化下肢在运动中的控制能力,因此练习时不要求速度,关键在于通过下肢肌肉协调的收缩控制稳定的动作。必要时可双手提重物以增加练习难度。一般为3-5分钟/次,2-3次/组,2-3组/日。
(3)台阶前向下练习:10次/组,组间间隔30秒,2-4次/日。
台阶前向下练习:(动作示范以右腿为例)
12.术后3个月以后:
经复查后可逐渐恢复全面活动。
本文是张恒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