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急症二--------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肿瘤急症二---------抗肿瘤药的心脏毒性
肿瘤药心脏毒性并非小概率事件,主要药物为:
蒽环类:多柔比星(3%~26%)、表柔比星(4%~15%)、伊达比星(5%~18%)
靶向药物:曲妥珠单抗(2%~28%)、舒尼替尼(2.7%~11%)
1、蒽环类心脏毒性-----不容忽视
1)类型:急性、慢性、迟发性
急性:单次给药后或治疗过程中,表现为短暂发生心电图异常----QT延长,ST-T段改变伴有心率失常,CHF少见
慢性:通常在1年内,通常和剂量累积有关,表现左心室功能受损,最后导致心力衰竭
迟发性:治疗结束后3年到20年,与药物累积剂量及用药次数呈正相关,表现为迟发性心室功能不全、心衰、肥厚性心肌病、心率失常等。
2)发病机制
直接作用:原型药与醇式代谢产物对心肌细胞直接毒性作用;
间接作用:苯酚胺和组胺大量释放,氧自由基产生并释放,干扰钾、钠、钙离子跨膜转运作用。
3)危险因素
A、既往蒽环类药物用药史
B、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
C、既往左胸或纵膈部位放疗;
D、患者年龄(15岁以下或65岁以上)
E、既往合并使用其他具有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CTX、紫杉醇、曲妥珠单抗)
F、单次大剂量给药。
4)心脏损伤特点
A、心肌反复损伤结果是不可逆的,发生率0.4-4.1%,多发生于单次大剂量给药
B、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但它不能有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展情况;
C、CHF和或心脏事件发生取决于蒽环类浓度累积和剂量相关;
D、与血药浓度峰值、组织中游离药物浓度及累积剂量有关;
E、最为严重的心脏并发症是危及生命的心肌病;
F、化疗结束后数小时(心律失常)或数周(ST-T段改变)自行消失,一般不作为继续用药的禁忌症;
G、严重心力衰竭可突然发生,预先无心电图改变。
5)保护心肌的策略
A、低毒性蒽环类(EPI、THP、MIT)合成
B、改变用药方式:分次给药、每周低剂量、持续长时间滴注;
C、减少自由基生成:右丙亚胺
D、改进药物传输系统:聚乙二醇脂质体
2、曲妥珠单抗的心脏毒性为非剂量相关性
1)曲妥珠单抗阻断了ErbB2介导的信号通路---------干扰心脏对压力反应能力;故ErbB2缺陷的心脏应对压力刺激时更易发生心脏事件;光镜或电镜下无明显损伤表现。
所以,化疗前后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是必要的,尤其是年龄较小或较大的患者更因重视,重视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心脏危险因素,予以必要的保护心肌处理,将化疗对心脏的毒性降至最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