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淮阳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气胸

关于气胸

发表者:祝淮阳 人已读

一、原因

1、外伤气胸常见各种胸部外伤,包括锐器刺伤及枪弹穿透伤肋骨骨折端错位刺伤肺,以及诊断,治疗性医疗操作过程中的肺损伤,如针灸刺破肺活检,人工气胸等。

2、继发性气胸为支气管肺疾患破入胸腔形成气胸。如慢性支气管炎,尘肺,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阻塞性肺性疾患,肺间质纤维化,蜂窝肺和支气管肺癌部分闭塞气道,产生的泡性肺气肿和肺大泡,以及靠近胸膜的化脓性肺炎,肺脓肿,结核性空洞,肺真菌病,先天性肺囊肿等。

3、特发性气胸指平时无呼吸道疾病病史,但胸膜下可有肺大泡,一旦破裂形成气胸称为特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长体型的男性青壮年。

4、慢性气胸指气胸经2个月尚无全复张者。其原因为:吸收困难的包裹性液气胸,不易愈合的支气谈判 胸膜瘘,肺大泡或先天性支气管囊肿形成的气胸,以及与气胸相通的气道梗阻或萎缩肺覆以较厚的机理化包膜阻碍肺复张。

发病机理

气胸除外伤或诊治用人工气胸外,均称为自发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大多由于胸膜下气肿泡破裂引起,也见于胸膜下病灶或空洞溃破,胸膜粘连带撕裂等原因。胸膜下气肿泡可为先天性,也可为后天性;前者系先天性弹力纤维发育不良,肺泡壁弹性减退,扩张后形成肺大泡,多见于瘦长型男性,肺部X线检查无明显疾病,后者较常见于阻塞性肺气肿或炎症后纤维病灶的基础上,细支气谈判 半阻塞,扭曲,产生活瓣机制而形成气肿泡,胀大的气肿泡因营养,循环障碍而退行变性,以致在咳嗽或肺内压增高时破裂。

二、气胸如何诊断

1、病史

凡胸部外伤或侵入性诊断,治疗操作后出现呼吸困难者,应疑有外伤性气胸,自发性气胸可在剧咳、屏气或用力后发生,多数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发生胸痛及呼吸困难,少数起病缓慢,自觉症状也轻,起病后仅感胸部隐痛,常在数小时后渐发生呼吸困难。症状的轻重和年龄及原来肺的健康状况有关,如年轻人既往肺功能政党者,可仅表现为轻度呼吸困难,而原有肺气肿的老年人,在降低10%的肺容量时,就能出现显著的呼吸困难。气胸的症状与起病急出显著的呼吸困难。气胸的症状与起病急缓,气量多少,临床类型,肺脏压缩程度及肺原发疾病等情况有关。

2、体格检查

随着胸类型不同,引起呼吸困难的程度也不等,小时闭合性气胸常无呼吸困难,多量张力性气胸则有发绀,强迫体位和显著呼吸困难,典型的气胸体征有患侧胸廓饱满、肋音隙膨隆,气管及心尖搏动向健则偏移、呼吸运动减北或消失,叩诊呈鼓音,触觉语颤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右侧气胸时肝浊音界下隆,左侧气胸时心界叩不清,气量少时可听到与脏跳动一致的“劈啪”音。

3、常见检查

(1)、X线检查 是诊断气胸最可靠的方法可显示肺萎缩程度,有无胸膜粘连、纵隔移位及胸腔积液等。气胸侧透明度增强,无肺理,肺萎缩于肺部,和气胸交界处有清楚的细条状肺边缘,纵隔可向健侧移位,尤其是张力性气胸更显著;少量气胸则占据肺尖部位,使肺尖组织压向肺门;如有液气胸则见液平面。

(2)、CT 对胸腔内少量气体的诊断较为敏感。对反复发作的气胸,慢性气胸者观察肺边缘有否有造成气胸的病变,如肺大泡,胸膜带状粘连,肺被牵拉,裂口不易闭合等。气胸基本表现为胸膜腔内出现极低密度的气体影,伴有肺组织不同程度的压缩萎缩改变。

三、应该如何预防

1.术后应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下卧床休息。

2.避免用力和屏气动作,保持大便通畅,2天以上未解大便应采取有效措施。

3.病人应戒烟,平时注意补充营养,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不挑食,不偏食,适当进粗纤维素食物,以增强机体抵抗。

4.气胸出院后3到6个月不要做牵拉动作,廓胸运动,以防诱发气胸。

5.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剧烈咳嗽。

四、气胸的治疗

1、一般处理:各型气胸病人均应卧床休息,限制活动,肺压缩〈30%时不需抽气,可给予镇咳、止痛对症治疗,有感染存在时应视情况选用相应抗生素,多可以吸收。
2、胸腔减压:

(1)闭合性气胸,肺压缩<20%者,单纯卧床休闲气胸即可自行吸收,肺压缩>20%症状明显者应胸腔穿刺抽气1/1~2d次,每次600~800ml为宜。(2)开放性气胸,应用胸腔闭式引流排气,肺仍不能复张者,可加用负压持续吸引。(3)张力性气胸,病情较危急须尽快排气减压,同时准备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或负压持续吸引。

3、手术治疗:

对内科积极治疗肺仍不能复张,则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分为三种:第一种;传统的开胸手术,创伤大,效果肯定,恢复慢。现已很少应用。第二种,电视胸腔镜手术,经过两个或三个小孔进入胸腔手术,创伤小,亦能达到结扎肺部瘘口的目的,恢复快,兼顾美容效果。我科早已开展此种微创手术。成功率98%左右。第三种,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此种术式为新近引进,操作准确,创伤小,但是费用较高,在国外用的较多。根治难治性气胸的一个很好的思路:完全封闭胸膜腔;不然,就算手术也会有可能复发。

本文是祝淮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