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部长谈“健康中国 从我做起”

发表者:曹元成 人已读

7月4日,山东省淄博市举办“健康中国从我做起”健康知识讲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王陇德作了主题演讲,市政协主席丛锡钢出席讲座,市委常委、秘书长、市保健委员会主任尚龙江主持讲座并讲话。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特邀咨询,退出领导岗位的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市法院院长,市检察院检察长,市纪委副书记,市直各部门、单位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代表共计1200余人参加讲座。

尚龙江强调,干部保健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党和政府工作全局的一项特殊事业,也是党和政府关心爱护干部、尊重人才的重要举措。要深刻把握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参与干部保健工作,身体力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凝心聚力,扎实推进,努力实现“打造卫生强市,建设健康淄博,绝不让一个人在追求健康的道路上掉队”的目标。各部门、各单位既要把党和政府的各项干部保健政策落到实处,又要以当前国家卫生城市迎审、建设健康淄博为抓手,积极主动参与到国家卫生城市迎审工作中来,履职尽责,合力攻坚,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工作。市保健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团结协作,密切配合,在人员编制、基地建设、经费保障、激励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全市干部保健工作再上新台阶。

王陇德院士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国家卫生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兼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科技创新战略顾问等职。王陇德院士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提出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研究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多部专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高川”奖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无烟日奖”等奖项。

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内涵与要求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中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再次重申“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目标。要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就必须先研究当前存在着哪些重要问题制约着目标的实现。在中国,慢性病的普遍流行是影响中国国民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2016年8月19日,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期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即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与以往的工作方针不同之处在于,明确把健康融入到国家的所有政策中,这也就意味着健康这一问题牵扯到政府的相关部门,每一个部门都应制定健康的相关政策来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习总书记对此提出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要重视重大疾病防控,这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一环。优化防治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

影响健康中国建设目标实现的重大问题是慢性病的流行。2012年中国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的86.6%(1991年为73.8%,2000年为80.9%),其中心脑血管病为首要死因,占慢性病死亡的51%,占总死亡的44.2%(2000年分别为41.4%、34.0%)。《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6》中表明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5.01%,城市为42.61%,中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导致心血管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且医疗负担严重,2015年心血管疾病的住院费用中,AMI(急性心肌梗塞)为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13%、18.06%和23.47%。

2011年7月26日世界银行报告《创建健康和谐生活:遏制中国慢性病流行》中指出,未来20年里,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病(心脑血管病、慢阻肺、糖尿病以及肺癌)患者人数将继续增长2~3倍,慢性病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未来10年,一半慢性病负担发生在65岁以下人群,且脑卒中(中风)对个体健康和生活造成的危害最大。据世界银行预测,假如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中国的脑卒中发病病例数会直线上升。到2030年,中国将有3177万脑卒中病人,防控形势将非常严峻。2011~2015年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发现,4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总筛查纳入分析人口数近300万,其中脑卒中患者为68075例。美国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为73岁,而中国平均年龄为63岁,且还在前移,农村人口发病率超过城市人口发病率,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的筛查和干预中年人的脑卒中风险刻不容缓的议题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视和批示,刘延东副总理也指示,要开展中年人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实行有效健康干预,要抓紧进行。

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可控因素中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以及心房纤维性颤动或其他的心脏疾病。美国总结出持续100年来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下降的第一原因在于控制好血压,但是中国人群的血压知晓率、用药治疗率和控制率都非常低,中国的血压控制率仅在10%,而发达国家则超过50%,因此,高血压是影响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血脂增高会使血管中的斑块沉积,造成血管狭窄和血管硬化,从而引发脑卒中。Ⅱ型糖尿病人群增长速度加快,2002年有2000万患病人群,2008年患病人群就达到了9700万且还有1.428亿潜在糖尿病患者。倘若控制不好,潜在患者也会患上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的人群,在5年内将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心房纤维性颤动病人在全国大约有800万人,这些病人需要注意,不要让心脏中产生血栓。

影响脑卒中的一般危险因素包括呼吸睡眠暂停、吸烟、大量饮酒、缺乏体育运动、膳食中含饱和脂肪酸或油脂过多、肥胖、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新关注的危险因素有颈动脉狭窄、H型高血压。颈动脉是心脏大血管主动脉分出的一个供应脑部的大血管,在脖子附近颈动脉分成两支,即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在分叉处容易形成胆固醇和脂质沉积,加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中国的H型高血压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发生几率高达60%,若及早发现,早期控制,也能减少中风的发生。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超过50岁、性别以及直系亲属(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中有过卒中或心脏病史。脑卒中的可控因素需要引起全社会人群的重视,及早筛查,及早预防。

当前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的增加造就了慢性病上升的基础;其二是具有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肥胖等)的人群大量增加。肥胖是慢性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肥胖者相关疾病发病率增高,冠心病高达2~5倍,高血压高达2~6倍,糖尿病大约高达4倍,2012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已达30.1%,肥胖率为11.9%(2002年分别为22.8%和7.1%)。且肥胖这一危险因素也在不断向儿童蔓延,1985年~2010年25年间,我国儿童肥胖患病率从0.13%上升至4.95%,增长了30余倍,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的高血压患病率也从1991年的7.6%上升到2009年13.8%,增长近一倍。儿童肥胖可以引发高血压并伴随多种代谢异常。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儿童中,30%患高血压,43%患血脂异常,67%患糖尿病和空腹血糖受损,16%有脂肪肝。与此同时,儿童高血压和肥胖都会加重心脏负荷,导致左心室肥厚,给儿童健康带来双重损害。而儿童肥胖的关键因素就是软饮料、含糖饮料的摄入。美国研究表明,软饮料的摄入给儿童增加了20%的体重。因此,减少儿童软饮料的摄入是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之一。

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容乐观,对慢性病的防治,知晓人群甚少。在影响健康方面主要是由于摄入与消耗之间不平衡,膳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不能科学合理地把握摄入食物的结构和数量。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畜肉及油脂消费快速增多,粮谷类消费逐步减少,蔬菜摄入量明显减少,水果摄入量明显不足。部分居民摄入热能过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因而超重与肥胖的人数迅速增加。国民体能消耗过少。体育锻炼过少和日常活动(如步行、上楼梯、做家务等)的减少是慢性病发生的首要因素,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缺乏锻炼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仅次于高血压、烟草使用和高血糖)。据估算,目前全球因缺乏锻炼致死人数高达年均320万,比2002年的190万增长68.4%,约21%~25%的乳腺癌和直肠癌、27%的糖尿病和30%的缺血性心脏病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

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

日常生活中维护健康的具体操作方法有哪些呢?第一要维持健康体重,把握消耗量与摄入量的平衡,正常成人的消耗量基本持平,日常代谢消耗占到总能量的60%~70%,人体活动消耗占到总能量的20%~30%,食物特殊动力消耗占到10%。

第二要牢记科学饮食“八字方针”,即调整、维持、控制、增加。调整即要调整进食顺序,先吃水果后吃饭。水果中的很多成分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糖尿病人群也要增加水果的摄入。维持即要保持高纤维素摄入和维持食物的多样化。控制即要控制肉类、油脂、盐的摄入量,盐的摄入量每天要少于6g。增加即增加水果、奶、谷物及薯类食物。谷类食物含有大量的B族维生素,因此,70岁以上消化道正常的人群每天应选择吃些杂粮。

此外,40岁以上的中年人要把握膳食结构与数量的“十个网球”原则,即每天要吃不超过一个网球大小的肉类,吃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大小的水果,不少于四个网球大小的蔬菜。且要注意“四个一”原则,即每天要吃1个鸡蛋、喝1斤牛奶、吃1小把坚果和吃1副扑克牌大小的豆腐。蛋黄有丰富的卵磷脂,糖尿病患者也可以服用。

第三重在锻炼,锻炼要注意频度,每周至少要运动三次,锻炼要注意时间,平均每天要运动半小时以上,锻炼还要注意强度,心率最好达到“170-本人年龄”。且锻炼方式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耐力型(消耗性)运动,快走、慢跑、游泳、舞蹈、太极拳、“模拟”跳绳等,或者采取力量型运动,即器械、哑铃、拉力器、俯卧撑、仰卧起坐等。美国心脏学会2007年的保健指南中,第一次提出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也应该进行2~3次、8~10种的力量型锻炼。而最佳的锻炼时间应选择在下午4~5时左右,其次为晚间(饭后2~3小时)。早晨可做较轻量锻炼,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剑、散步等。

第四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三周就能初步形成,坚持三个月就能形成稳定的习惯,坚持半年就能形成牢固的习惯。

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别人无法替代,只能自己行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只有广泛进行社会动员,人人从我做起,“健康中国”的建设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曹元成

电话:0533--6433069

本文是曹元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