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征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学术前沿

9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危险因素,重要!

发表者:张征荣 人已读

前言

近年来,前列腺癌是美国男性发病率第一位,死亡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我国近年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沿海发达城市。

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重要的手段,但仍有相当多的患者会出现生化复发。术后生化复发(Biochemical recurrence,BCR)会明显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预期寿命。因此生化复发患者的早期发现、正确评估和规范化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的总体治疗水平尤为重要。

mmexport1507727878557.jpg

前列腺癌生化复发通常要较临床复发早出现6~18个月,大多数人考虑其原因与肿瘤的局部残留、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关联。随着前列腺癌根治术的不断开展及生化复发研究的不断深入,以下几个因素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如Gleason评分、术前PSA水平、临床分期,根据这三个指标将前列腺癌分为高、中、低组。而肿瘤组织占前列腺癌体积的百分比、手术切缘、肥胖也是前列腺癌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Gleason评分

在临床工作中,Gleason评分≤6分的前列腺癌患者被纳入低位组,Gleason评分为7分者被纳入中危组,Gleason评分为8~10分者被纳入高危组。

血清PSA

血清PSA可比较精确地预测癌的存在或复发,PSA<10μg/L为低危组,10μg/L≤PSA≤20μg/L为中危组,PSA>20μg/L为高危组。在多因素分析中术前血清PSA水平为生化复发的预测因素。

临床分期

2002年美国肿瘤联合委员会前列腺癌TNM分期系统中将T1及T2期前列腺癌定义为局限性前列腺癌。ARMATYS等对223例T1c期 及65例 T2期 前列腺癌患者研究后发现,虽然T2期患者相比较T1c期患者有较高的 Gleason评分(P=0.04)及较差病理结果(P=0.05),但两组患者的生化复发发生率却无统计学意义(P=0.27)。REESE等对4899例因局限性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治术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在单因素分析中虽然T2b和T2c均与病理结局有关,但仅T2b与生化复发有关;在多因素分析中却未证实临床分期与病理结局及生化复发有关。然而,HASHIMOTO等的研究报道临床分期≥T2a是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切缘阳性的重要预测因素。SASSANI等的研究也显示,在多因素分析中术前的临床分期与生化复发密切相关。

肿瘤组织占前列腺的比例

文献中,肿瘤组织占前列腺癌体积的百分比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影响存在争议。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癌组织占所有穿刺组织的比例越高,其术后发生生化复发的几率越大。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癌组织占所有穿刺组织的比例是预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复发的独立指标之一。

手术切缘

有研究显示,手术切缘阳性是导致生化复发的高危因素(危害比 HR=3.3,P<0.01),而且多部位及非前列腺尖部切缘阳性的患者发生生化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单部位及前列腺尖部切缘阳性者。LAKE等研究发现,手术切缘阴性、局部切缘阳性及广泛切缘阳性患者的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76%及53%(P<0.01)。然而,在 NAILL等的研究中,手术切缘阳性仅是中危组患者生化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其并不能预测低危及高危组患者的生化复发情况。尽管目前尚未证实手术切缘阳性是导致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显著高发的因素,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将手术切缘阳性作为对患者进行辅助性放疗的指标之一。

神经周围侵犯

穿刺标本中出现神经周围侵犯能否作为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预测因素仍有争议。

血管侵犯

美国病理学学会推荐将血管侵犯作为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的常规评估指标。

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程度

尽管目前尚无可靠的资料证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化程度能够影响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生化复发的发生率,而且目前神经内分泌细胞染色并非常规检查,但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染色很有临床价值,因为他们可能能够预测生化复发。同时对于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程度较高的复发患者可以考虑给予早期的化疗。

种族,年龄,肥胖

种族的差异和年龄不被认为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肥胖却认为可以是前列腺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肥胖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具有较高的Gleason分值,同时手术切缘阳性的阳性率也较高,明显更容易出现术后的生化复发。

术前血清PSA 水平、临床分期、前列腺癌根治性切除标本的 Gleason分级、肿瘤体积、神经周围侵犯及血管侵犯是评估前列腺癌根治术后生化复发的重要临床或病理指标。探寻治疗后复发和转移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和方案,减低挽救性治疗后的生化复发率,提高生存预后,显得尤为重要。

原创作者:

mmexport1507728424347.jpg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