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红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尿路感染的治疗

发表者:陈继红 人已读

尿路感染(UIT)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耻骨弓上不适。该病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半年内有3 次以上发作史即可视为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在缓解期,西医主要是通过长期口服小剂量不同种类的抗生素,但无法有效地降低其复发率,反而带给患者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抗生素耐药、二重感染等。中医中药在防止或减少尿感的复发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肾虚是缓解期病因病机的关键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 对于其发病机理, 早在《诸病源候论》就指出“ 肾气虚, 膀胱失约, 则小便频数, 或尿后余沥不尽”。笔者以为,肾者,主水藏精、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内寓真阴真阳,肾中精气所化生之元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人体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活动的作用,肾精充盈,脏腑功能协调, 正气旺盛, 机体就能保持正常的生理状态,未入之邪不得侵入,已入之邪难以滞留。肾精不足,机体就会产生各种病证,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一些研究资料表明,正气虚大多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而淋证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主要原因亦与机体细胞免疫机能低下有关, 对部分此类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发现:其免疫球蛋白及T 淋巴亚群数值低于正常。近来有学者提出了

“宿主易感性”的概念,认为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缓解期存在全身及局部免疫机能低下的状况,该状况正是形成尿感发作期病理变化的基础。亦有报道称:通过益气补肾法治疗,在肾虚证得到明显好转的同时, 全身及局部免疫的低下状态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纠正。可见,肾虚乃淋证发作之根本。

2 补肾为先,辨证施治当为缓解期治疗大法对于淋证的治疗,自古有忌补之说,如《丹溪心法·淋》认为本病“最不可用补气之药”。现代许多医家也认为尿感的治疗,无论是在发作期,还是

在缓解期,均宜将清热利湿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但笔者在临证中发现,在尿感的缓解期,患者多表现为气虚、阴虚或阳虚的症状, 湿热之象并不显著,此时应注重扶助正气,固本培元,不宜一味清热利湿。明代张景岳亦指出:“热者宜清, 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并特别指出,“切不可因小便黄赤,一概皆从火治”。所以,笔者以为,尿感缓解期的治疗,当以补肾为主,按照其体质特点,或滋阴,或补气,或温阳。

2.1 脾肾气虚 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脾胃功能之盛衰影响着三焦水液运行与膀胱气化功能,如《医方考》所云:“脾胃者,六腑之总司,故凡六腑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盖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中亦提及“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故淋病与脾胃有着密切关系。脾胃乃后天之本, 先天肾精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胃不受纳,脾不散精,终致脾肾双亏,水液失约。因此,治疗淋证,要善于固护脾胃之气。临证可见:倦怠乏力,纳少便溏,腰脊酸痛,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治法当益气健脾、补肾固摄。可选四君子汤合参芪地黄汤加减,药如:黄芪、党参、白术、茯苓、陈皮、生地黄、山萸肉、山药、枸杞子等。

2.2 肺肾气虚 医家论治淋证, 对肺气虚重视较少。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在水液代谢方面与肾脏相互协调,并与膀胱开合密切相关, 《素问》说: “ 饮入于胃……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医学入门》谓“ 肺为五脏华盖,内通膀胱。”可见,肺对水液代谢和膀胱主小便的功能有制约调节作用。无论外感、内伤伤肺,病程日久,可致肺肾两虚,水液代谢失常。临证常见:疲倦乏力, 自汗、易感冒, 腰酸,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治宜益气固表,益肾补肺。方选生脉散加减。药用黄芪、太子参、茯苓、麦冬、五味子等。

2.3 肝肾阴虚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不仅有“肝肾同源”、“精血同源”之说,而且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亦依赖肝主疏泄之功能。肝藏血,肾藏精,血的化生,有赖于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赖于血的滋养。若湿热之邪久稽,耗津伤阴,肾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肝失所养,而致肝肾双亏。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血不足,可致疏泄不及,疏泄失常则水湿不能正常下趋。临证可见:两目干涩,心烦口干,耳鸣,少寐健忘,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宜滋养肝肾,养阴填精。方选左归丸加减。药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等。

2.4 脾肾阳虚 素体脾肾阳虚,或久病肾亏、伤阳耗气,或发作期使用清热苦寒之药,损伤脾阳,峻利伤肾;最终导致脾肾阳衰,温煦失职,膀胱虚冷,蒸腾气化无力,水道开阖失司。临证可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乏力,腹胀便溏,面浮肢肿,小便余沥,或小便频数而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健脾益肾,温阳化气。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药如:桂枝、附子、干姜、熟地黄、淮山药、山萸肉、茯苓等。

2.5 肾虚血瘀 肾虚是淋证发病之基础,但血瘀亦是淋证的病因之一。朱丹溪曾提出“血受湿热,久必凝浊”的理论,王清任亦有“久病入络为瘀”之说。淋证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导致气阴两虚。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因之而凝滞;阴津亏虚则血行滞涩不畅。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肾实质形成瘢痕萎缩和纤维增生,这些病理变化与中医的“瘀”有共同点,临证常可见:面色晦暗,腰部刺痛固定不移,血尿,舌黯,脉涩。因此在补肾的同时若能配合活血化瘀法常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 结语中医药在防治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从临床看,患者体质有别,症状各异,治法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只要辨证正确,用药精当,常能出奇制胜,正所谓“言其不治者,未能得其术也”。该病病程较长,病情缠绵,要注意守法守方,以积渐收功。并辅以适当的心理疏导,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对于存在有尿路畸形的患者,应配合外科手术予以纠正,否则会事倍功半,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本文是陈继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6-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