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跟诊日记

初次眼科跟诊心得

发表者:张健 人已读

跟诊日记

初次眼科跟诊心得

湖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六班张小锋

6632521320073238841.jpg

很早之前就一直听闻那些跟过诊的同学们夸赞张健老师为人热情,医术精湛。上周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老师看病有一个习惯,那就是看病时常常热切地紧握病人的双手,而且至始至终都面带微笑、言语亲切。遇到小孩时总是流露出像爷爷一样的疼爱,有时候还喜欢和年轻小伙暗较握力。说来也奇怪,年过花甲的他,握力却大得出奇。常常令那些30岁左右的青壮年毫无还手之力。

暑假前就计划着要去中医附一跟诊,但又不知道找谁,所以就一直拖着。终于有一天我逮着机会,鼓起勇气,在QQ上联系到了张健老师,心中忐忑的询问,我是否可以去跟诊?因为之前有过被其他老师拒绝的事,所以心中很是担心。可谁知张健老师竟一点没有大师的架子,反而非常热情地发了几个表示ok的表情。这让我大为意外,以前我以为要跟一名出了名的医生,那肯定是非常困难的,没想到这一次,居然如此的顺利。于是怀揣着期望和紧张,我来到了中医附一眼科张健的诊室。

诊室不大,也就七八个平方的样子,却处处摆了书籍,看来真是充分体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里面的摆设可谓相当简单:靠门的一侧,是一个稍显陈旧的挤满了书籍的高大柜子。最里面则相对放着视力表与镜子,尤其是那个用来测试是否老花的小视力表,上面的日期竟是1997,看着比我“小一岁”的视力表,心中不由泛起了涟漪。诊室的左边则并排放着两张专门提供给实习生或者见习生用来帮病人初步描写病历的长长的桌子,桌面上叠满了老师不同时期的照片,只看一眼,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沧桑岁月。右边则是一张专门提供给老师看病用的桌子,上面放着一台电脑,以及老师自己呕心沥血的十几本著作。

老师每周要花五天半的时间来坐诊,然而每天的病人依旧不少,还有不少是从很远的地方慕名而来。从病人跟老师说话的语气上看,也充满了尊重与信任。也给予了我学好医学的信心:若是人人都像老师这样,又怎会有医患纠纷呢!

此次跟诊的感触之一是: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了“真正”以中西医两种方法同时治疗的大夫。说来也惭愧,一直对医学抱有歧视的我,总是偏向中医。因为身边总有一些不入流的自诩中西结合的江湖术士,所以也就尤其不喜欢中西结合这个说法,进而固步自封地讨厌一边中药一边西药的疗法,固执地认为要么就用中药,要么就用西药,不然弄得中西不分,也不知道到底是谁起了作用。这次的跟诊虽然还没有达到让我从思想上“弃暗投明”,但心里还是不经意间留下了中西医“合作治疗”的好感。至少,现在不是那么排斥中西结合治疗的方法,毕竟疗效在那里摆着,无论怎样质疑也只会显得苍白。而病人也只认可疗效,谁会管医生是用中医还是西医治好的呢?

其二,这是我第一次到专科门诊,也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又一次体会了什么叫作“术业有专攻”。之前我也看过一些老师开方,大多时候也能看出来是什么方来,因此心中不免窃喜,自认为别的医生开方应该也相差无几,差不多我都认识与学过,我去跟诊的话应当“没多大问题”,有时甚至还颇有点得意忘形的味道。结果当我看到张健老师的处方时,顿时傻了眼,挤眉弄眼也就只看出来了逍遥散,其它的方子,愣是一个都没看懂……

其三,总算体会到了国家要统一用普通话交流的原因。由于我是省外之人,对于湖南这边的方言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有时候同一个问题要问病人好几遍,才能准确的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因而问诊之中总免不了语言不通的尴尬,还好有师兄师姐们的及时翻译,才算是化解了“语言危机”。因此,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起跟诊的师兄师姐们,虽然你们很多和我同一届,但从跟诊的时间来算,你们都是我师兄,谢谢你们的耐心帮扶。

最后,当然更要感谢张健老师提供给我这次跟诊的机会,也感谢张老师送我的那本的眼科专著,礼物虽小,却充满着前人对后辈的殷殷期待。

张小锋于2017年8月21日

注:为了让患友更好的了解关于眼睛方面的医学知识,眼科张健教授会定期免费给大家发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以方便大家阅读。如果不愿意接受到我的文章,请用微信搜索好大夫公众号,点击取消关注即可,感恩各位的理解和支持!

本文是张健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