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多见于 15 岁以下的儿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曾经是导致儿童患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主要表现为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炎。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多见于 15 岁以下的儿童,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曾经是导致儿童患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病主要表现为咽、扁桃体及其周围组织出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炎。
本病是由于感染白喉杆菌所致,病菌通常粘附于咽喉、鼻腔的黏膜表面进行繁殖,导致白喉。白喉杆菌的传染源是白喉感染者,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均具有传染性。
白喉杆菌侵犯不同部位时,其临床症状不同,主要有咽白喉、喉白喉、鼻白喉和其他部位的白喉几种:
咽白喉
喉及气管支气管白喉
大多由咽白喉扩散至喉部所致,亦可为原发性。多见于 1~5 岁小儿。起病较缓,伴发热,咳嗽呈“空空”声,声音嘶哑,甚至失音。同时由于喉部有假膜、水肿和痉挛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症状,吸气时可有蝉鸣音,严重者吸气时可见“三凹征”——吸气的时候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喉镜检查可见喉部红肿和假膜。假膜有时可伸展至气管和支气管、细支气管。
鼻白喉
少见,鼻白喉可单独存在,或与喉白喉、咽白喉同时存在。多见于婴幼儿。病变范围小,全身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浆液血性鼻涕,以后转为厚脓涕,有时可伴鼻衄,常为单侧性。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及结痂,鼻前庭或中隔上可见白色假膜。
其他部位白喉
白喉主要通过下列检查进行诊断:
本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包括白喉抗毒素,以及应用抗生素治疗,如出现相关并发症,需进行相应处理。
患者应卧床休息和减少活动,一般不少于 3 周,要注意口腔和鼻部卫生。
抗毒素治疗
抗生素治疗
常选用青霉素,需 7~10 天,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对青霉素过敏者或应用青霉素 1 周后培养仍是阳性者,可改用红霉素,分四次口服或静脉给药,疗程同上。
并发心肌炎或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若假膜造成喉梗阻或气管梗阻应行气管切开或经喉镜取膜。咽肌麻痹者,需要鼻饲进食,必要时呼吸机辅助呼吸。
本病预后与是否预防接种、年龄、假膜所在部位、治疗是否及时、并发症等因素相关。一般预后良好,但重症白喉出现心肌炎可致死,病死率在 5% 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