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一种寄生虫)感染人体、侵袭肠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本病一般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成人多于儿童,感染率的高低与各地的环境卫生、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典型者大便呈草莓果酱样。
肠阿米巴病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一种寄生虫)感染人体、侵袭肠道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本病一般发病率农村高于城市,成人多于儿童,感染率的高低与各地的环境卫生、经济水平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及粘液血便,典型者大便呈草莓果酱样。
本病是由于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慢性患者、恢复期患者及无症状包囊携带者可通过粪便排出包囊(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形态),是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包括:
人体对溶组织内阿米巴没有抵抗力,各个人群均可发病,成人多于儿童。
肠阿米巴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数周至数月以上不等。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无症状的带虫者
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但仅作共栖存在,约有 90% 以上的人无临床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某些因素下(如免疫力减低、肠道内感染等)即可引起病变,出现症状。
急性肠阿米巴病
轻型:临床症状轻,无明显全身症状,仅有腹部不适或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排稀糊或稀水样便数次。
普通型:起病多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十余次,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即每次解完大便觉得没解干净,却又解不出来的感觉)。大便带血和黏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量中等,具有腥臭味。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可伴有食欲减退,少见发热。
暴发型:起病急骤,全身营养状况差,伴有高热、畏寒、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次数较多,每日可达数十次,为脓血便,亦可呈水样或泔水样便,有恶臭,伴呕吐、虚脱。该型患者容易出现脱水,导致外周循环障碍或意识不清,也非常容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继发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如抢救不及时,可在 1 - 2 周内因毒血症死亡。
慢性迁延型肠阿米巴病
通常为急性感染的延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每日腹泻 3 - 5 次,大便呈黄糊状,带有少量粘液或血液,症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患者常伴有脐周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在间歇期患者可无症状发生,复发常以暴饮暴食、饮酒、受寒、疲劳等为诱因。
肠内并发症
肠出血:肠黏膜溃烂侵犯血管可引起不同程度肠出血。
肠穿孔: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暴发型或溃疡较深的患者。
阿米巴性阑尾炎:为盲肠部位的病变侵及阑尾导致。
结肠病变:包括阿米巴瘤、结肠肉芽肿及纤维性狭窄,容易发生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或肠梗阻。
瘘管:因溃烂导致空腔器官(比如肠道中间是有空腔的属于空腔器官)与体外之间、或两个有空腔器官之间形成不正常的管道。
肠外并发症
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通过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传播至腹腔、肝、胸膜、心包、肺、脑、泌尿生殖器官及邻近皮肤等,引起相应部位出现炎症、溃烂,最常见的是阿米巴肝脓肿。
本病主要是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粪便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组织内杀阿米巴药物:甲硝唑(灭滴灵),对阿米巴滋养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较安全,为目前的首选药物,疗程为 7 - 10 天。同类药物还有替硝唑、奥硝唑等。另一类药物依米丁,疗程 6 天,但毒性大,对心肌有损害,多用于危急患者。
肠腔内杀阿米巴药物:包括巴龙霉素、四环素及双碘喹啉。
巴龙霉素:疗程 7 - 10 天,使用时注意过敏反应,需随访尿常规、肾功能和听力检查。
四环素:疗程 10 - 15 天,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食欲减退,并需注意其对幼儿牙齿和骨骼的生长影响。
双碘喹啉:疗程 15 - 20 天,使用时需注意碘过敏人群、患甲状腺疾病人群、严重肝损害人群、患视神经疾病人群及孕妇禁用。
患者如并发严重的肠出血、肠穿孔致腹膜炎及肝脓肿等情况,在使用抗生素及甲硝唑治疗的同时,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以及针对肝脓肿穿刺引流。
轻症者采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尽量减少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重症者绝对禁食并给予肠外营养支持。
一般预后良好,通过加强营养和药物治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