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肠的一段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肠管受压后出现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 2 岁以下婴幼儿。
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便血及腹部包块。
肠套叠是指肠的一段套入与其相连的肠管腔内,肠管受压后出现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 2 岁以下婴幼儿。
主要症状有呕吐、腹痛、便血及腹部包块。
肠套叠根据病因可分为继发性肠套叠和原发性肠套叠两种。
成人肠套叠多属继发性,即继发于肠道病变,如肿瘤、息肉、憩室、结核等。
儿童肠套叠多属原发性,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外界刺激:婴幼儿期是肠蠕动节律变化较大的时期,容易发生肠蠕动紊乱。饮食性质与规律的改变、环境、气温等变化,以及肠炎等肠道疾病都有可能诱发肠蠕动紊乱,进而引起肠套叠。
生理结构:婴幼儿回盲部较为游动,淋巴组织丰富,受炎症刺激后容易引起水肿、肥厚,蠕动时容易牵拉肠管形成肠套叠。
自主神经因素:副交感神经使肠管收缩紧张,交感神经可以使肠管舒张。可能由于小孩子的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肠管舒张不良,导致肠套叠。
病毒感染:腺病毒或者轮状病毒感染后,肠壁局限性增厚,引起肠腔狭窄,并能引起肠蠕动功能紊乱形成肠套叠。
内分泌因素:胃泌素、血清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等参与胃肠运动调节的内分泌激素失调,可以导致肠套叠。
其他:还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
肠套叠根据起病缓急可分为急性肠套叠和慢性肠套叠两种。
急性肠套叠常见于婴幼儿,多突然发病。
慢性肠套叠常见于年长儿童及成人,多为继发性,病程延续两周以上甚至几个月。
急性肠套叠:婴儿期特有疾病,两岁以内多见。有一小部分患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只出现其中 1~2 个症状,需加以注意。
腹痛
为最早症状。
以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肠绞痛为特点,表现为婴幼儿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屈膝缩腹、面色苍白、不吃东西、出汗,持续数分钟或更长时间。
腹痛缓解后,婴幼儿安静或入睡,间歇 10~20 分钟又反复发作。
呕吐
多在腹痛发生后不久出现。
早期为胃内容物,如为乳汁、乳块和食物残渣等,可含胆汁。
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血便
为重要症状,也是肠套叠最典型表现。
出现症状的最初几小时大便可正常,以后大便少或无便。
多数患儿在发病后 6~12 小时可出现暗红色血便或血黏液混合物,称为红色果酱样便。
腹部包块
触摸腹部,可在套叠发生位置(多为右上腹肋缘下或脐上)发现肿块。
肿块可呈腊肠样,光滑,不柔软。
早期腹部柔软,不伴腹胀;晚期可出现腹胀、腹肌紧张、按压痛等。
慢性肠套叠:病程延续在两周以上甚至几个月之久的肠套叠。且年龄越大,肠套叠发病过程越缓慢。
阵发性腹痛:腹痛的程度相对较轻,多表现为较轻的隐痛或间歇时间不定的绞痛。
腹部肿块:绞痛发作时腹部常可扪及到有韧性的包块,在不同时间检查,肿块位置可以移动。
症状反复:套叠的肠管自行复位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之后可多次反复发作。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急性肠套叠
早期患儿一般状态良好,体温、脉搏正常。
24 小时后随着症状加重,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体温可升高至 39℃。
48 小时以后全身中毒样的症状加重。
慢性肠套叠
反射性呕吐:少数患者在腹痛发作期间可伴有反射性呕吐(即伴有恶心,虽然吐完了,但仍干呕)。
血便:患者在患病期间仍能进食及排便,粪便可长期无血或仅有少量黏液血便。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继发性肠套叠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预防。
原发性肠套叠:目前病因未明,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原发性肠套叠的风险有所帮助。
科学喂养,添加辅食时应循序渐进,并注意观察小儿进食后情况。
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因寒冷刺激导致肠蠕动节律紊乱。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儿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可佩戴合适的口罩,勤洗手。
本病主要依靠询问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进行诊断,但临床上有一小部分患儿缺乏典型表现,可能需要做一些辅助检查来确诊,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体格检查:检查腹部是否有可扪及的包块,右下腹有无空虚感,肛门指诊观察指套上是否有果酱样黏液便。
腹部超声
腹部超声检查大多在难以触及腹部肿物时使用,可发现肠套叠横断面呈“同心圆”或“靶环”影像,纵断面呈“套筒”影。
还可在超声监视下进行经肛门水压灌肠,可发现“同心圆”或“套筒征”等超声影像消失,同时完成诊断和治疗。
空气灌肠:适合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以同时对早期肠套叠进行治疗,空气灌肠后进行造影,可发现杯口阴影,能清楚看见套叠头的块影。
钡剂灌肠:适合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可以同时对早期肠套叠进行治疗,可发现套叠部位充盈缺损和钡剂前端的杯口影,钡剂进入鞘部与套入部之间,可出现线条状或弹簧状阴影。
血常规:可以判断患者有无感染情况,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为后续治疗提供数据支持。
肠套叠的治疗,主要包括灌肠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包括空气灌肠、钡灌肠和 B 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是临床首选治疗手段。绝大部分患儿可经灌肠治疗复位肠管成功。
适应症:发病 24 小时以内,或者 24~48 小时,但一般情况较好,无明显腹胀,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禁忌症:病程 48 小时以上,腹胀严重,已有腹膜刺激征或者怀疑有肠坏死,反复发作怀疑有器质病变。
治疗后若出现以下情况,则说明治疗有效
小肠内进气,拔出肛管后有大量气体及粪便排出。
患儿安静入睡;腹部肿块消失。
口服 0.5~1.0 克活性炭后 6~8 小时由肛门排出。
灌肠复位失败、有灌肠疗法禁忌症的患儿、小肠型肠套叠及成人肠套叠,一般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但治愈后有可能会复发,建议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