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指产妇顺产后 24 小时内生殖道出血超过 500 毫升,或剖宫产后失血超过 1000 毫升,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或伴有失血过多引起的休克、贫血等。
产后出血指产妇顺产后 24 小时内生殖道出血超过 500 毫升,或剖宫产后失血超过 1000 毫升,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或伴有失血过多引起的休克、贫血等。
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子宫收缩乏力、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
子宫收缩乏力:这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与之相关因素如下。
全身因素:产妇体质虚弱、合并慢性全身性疾病、精神紧张等。
产科因素:急产、产程延长、滞产、试产失败或子痫前期等。
子宫因素: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及子宫肌瘤等。
药物因素:过量使用麻醉剂、镇静剂、宫缩抑制剂等。
产道损伤
子宫颈、阴道或会阴裂伤。
剖宫产子宫切口的延伸或裂伤。
子宫破裂或子宫体内翻。
胎盘因素:胎盘植入或胎盘滞留。
凝血功能障碍
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严重肝脏疾病。
其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所有孕产妇都可能发生产后出血,同时存在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者风险更高。临床与产后出血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如下:
产后出血的症状主要与出血的原因、失血量的多少、失血速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产妇主要表现为胎儿娩出后的阴道流血或会阴部疼痛,或失血过多导致的休克和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精神烦躁、四肢湿冷等。
无论是阴道分娩产妇还是剖宫产产妇,当产后出血量多时,产妇可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精神烦躁、脉搏快、脉压缩小、皮肤湿冷等休克症状。
如果失血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孕产妇将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凝血功能紊乱、严重贫血等并发症。
孕妇在妊娠期间要定期检查,及早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采取防治措施:
本病主要依靠产妇胎儿娩出后 24 小时内失血量(阴道分娩者的失血量 ≥500ml,剖宫产者 ≥1000ml)即可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血红蛋白测定:根据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下降程度来初步判断贫血和失血情况。
凝血功能指标:大量失血时可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特殊检查:估测产后出血量有以下几种方法。
称重法:用胎儿娩出前后的接血敷料重量差值,除以 1.05 即可以得到大约的失血量。
容积法:产后用接血容器收集血液,然后放入量杯测量失血量。
面积法:通过纱布接血面积估计失血量。
休克指数法:休克指数(SI)等于脉率除以收缩压。
根据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医生会实施对应的治疗措施,尽快止血。初始阶段多采用保守措施,如使用宫缩剂、持续按压子宫等。若保守治疗无效或患者出血非常严重,则需要施行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案。
如果经各方案治疗后,依然无法止血者,可能需要切除子宫。
产后出血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安全,居孕产妇死亡原因之首。虽然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但是产后出血所致的孕产妇死亡占比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