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包裹鳞状上皮、角蛋白、少量胆固醇结晶等成分而成的团块样病灶,也叫做皮样囊肿或珍珠瘤。根据分布部位可分为外耳道胆脂瘤、中耳胆脂瘤、颅内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男性患病率比女性更高,且成人与儿童相比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外耳道胆脂瘤少见,发病概率较中耳胆脂瘤低,男女发病率相似,30 岁以上成人多见。颅内胆脂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囊性肿瘤。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症状。但典型症状是耳鸣、听力下降、耳痛、耳道流脓。同时可能伴有三叉神经痛、面瘫。
胆脂瘤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包裹鳞状上皮、角蛋白、少量胆固醇结晶等成分而成的团块样病灶,也叫做皮样囊肿或珍珠瘤。根据分布部位可分为外耳道胆脂瘤、中耳胆脂瘤、颅内胆脂瘤。
中耳胆脂瘤男性患病率比女性更高,且成人与儿童相比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外耳道胆脂瘤少见,发病概率较中耳胆脂瘤低,男女发病率相似,30 岁以上成人多见。颅内胆脂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囊性肿瘤。
根据肿瘤的发生部位不同,有不同的症状。但典型症状是耳鸣、听力下降、耳痛、耳道流脓。同时可能伴有三叉神经痛、面瘫。
胆脂瘤病因复杂,不同类型的胆脂瘤形成病因不同。
有如下危险因素或诱因的人群,更容易得病:
可以预防的因素:
很难预防的因素:
不同类型的胆脂瘤,临床表现各异。有的无明显症状,有的病情进展快,并且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
外耳道胆脂瘤起病之初可无明显不适,随着胆脂瘤团块体积的增大,可出现:
中耳胆脂瘤可表现为:
颅内胆脂瘤大部分患者都可出现头痛症状,其余表现与肿瘤所在的位置有关: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周围性面瘫、无菌性脑膜炎、前庭损害、颅内感染、脑脓肿。
有一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或生活方式,避免得病或复发:
另外一些因素虽然很难改变,但注意如下事项,也有助于避免复发或远离疾病: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与耳镜检查进行诊断,必要时还可结合颞骨 CT 等影像学检查,其中颅内胆脂瘤诊断主要是根据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来诊断,首选为颞颅骨 CT 或磁共振成像(MRI),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体格检查:
特殊检查:
影像学检查:
不同类型的胆脂瘤发病部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以手术治疗为主,彻底清除病灶并保护周围组织,并尽可能预防严重并发症,注意保护面神经。
抗菌药:用于杀菌、抑菌、抗感染,常用药物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莫西沙星等。
外耳道胆脂瘤:手术原则是完全清除胆脂瘤和坏死的骨组织及皮肤,磨光滑骨性外耳道,保留正常的皮肤,重建耳道的蝶形结构,恢复耳道的自洁能力。包括:外耳道成形术、乳突开放术、鼓室成形术等。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依照病变范围决定。
中耳胆脂瘤:手术目的在于彻底清除病变组织,以达到干耳,提高听力,防止耳源性颅内外并发症的发生。包括鼓室成形术、乳突开放术。常见手术方式如下:
颅内胆脂瘤:开颅显微手术为治疗本类胆脂瘤最有效的方式。手术时医生利用显微分离技术尽可能完全切除囊壁。在囊壁与脑干、血管、神经粘连紧密时,可保留部分组织,避免全切损伤重要组织,引起严重并发症,对于此类患者术后应增加随访次数,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
无论哪种手术方式,术后随访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胆脂瘤术后仍有复发可能,按时随访可以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术后若有复发,可再次手术治疗。
冲洗法:目的是若患者不具备手术条件时,可采用冲洗法清除胆脂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