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岛屿上最常见。在我国广东一般在 5~10 月,海南为 3~12 月流行。
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发展至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主要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岛屿上最常见。在我国广东一般在 5~10 月,海南为 3~12 月流行。
主要症状有突然发热,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严重者可发展至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本病是由于感染登革病毒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感染登革热病毒后,潜伏期 3 ~ 15 天(通常为 5 ~ 8 天)。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 3 期,即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临床上常将登革热分为两型: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多数表现为普通登革热,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仅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发热期
极期
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 3 ~ 8 天。此时期,部分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可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球结膜水肿、四肢渗漏征、胸腔积液和腹水等。
症状严重者可引起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并发症。
少数无明显的血浆渗漏致休克表现, 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或器官功能障碍。
恢复期
极期后的 2 ~ 3 天,病情好转,胃肠道症状减轻,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回升,进入恢复期。
部分人可见针尖样出血点,可有皮肤瘙痒。
重症登革热
又称为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其早期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登革热类似,但在病程的 3 ~ 5 天,病情突然加重并进展迅速,出现严重的出血现象,可在 1 ~ 2 天内因出血性休克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
本病主要是感染登革病毒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疗法,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主要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治疗和对症治疗。
本病是一种具有自限性倾向的传染病,通常预后良好,无并发症者的病程约 7~10 天。
死亡病例较少,多为重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