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症状包括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以及局部疼痛、肿胀、肌肉痉挛。
骨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侵入骨或关节而引起的一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的人群中,症状包括低热、盗汗、乏力、体重减轻,以及局部疼痛、肿胀、肌肉痉挛。
骨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骨或关节,引发的一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一般无法直接侵入骨或关节,绝大多数是通过原发灶,由血液传播,少数是由邻近病灶蔓延而来。肺结核是我国患者最主要的原发灶。
骨结核可以出现在原发性结核病的活动期,但临床统计显示大部分骨结核发生在原发灶已经静止,甚至痊愈多年以后。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骨结核病,需加以注意:
骨结核的症状表现较多,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全身乏力、午后低热、盗汗、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局部可出现发病部位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儿童常伴有夜啼。
随着骨结核的病情进展,可能严重破坏骨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并造成严重的并发症,如肢体残疾、截瘫等。
骨结核预防的重点是治愈原发结核病,改善机体免疫力:
骨结核多是肺结核或消化道结核的继发感染,因此确保治愈原发结核病尤为重要。
既往结核病患者还要注意改善机体免疫力:
劳逸结合:确保充分睡眠,不要过于劳累。
健康饮食:确保均衡、充足的营养,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
戒烟:吸烟可对全身各器官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积极锻炼:增强体质,愉悦心情。
接种疫苗:主要应用卡介苗,虽然并不能完全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可降低儿童患病概率及患病后的严重程度。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病理检查
骨结核必须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病情,维持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如果病变发生进展,可对骨关节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即使治愈也会遗留各种功能障碍。
骨结核患者的治疗分为两个方面:全身性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局部治疗,包括局部制动和注射抗结核药物,如果感染严重还需要进行局部手术,清除感染灶。
治疗原则
常用药物
治疗方案
纠正贫血
局部制动:可采取石膏、支架固定与牵引等。局部制动联合全身药物治疗,才能实现最优化的疗效。
固定时间:
牵引:
局部注射抗结核药物:
治愈情况
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