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身体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嗜睡、呼吸骤停等。
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身体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出现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导致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嗜睡、呼吸骤停等。
神经中枢及传导系统和呼吸肌疾病、呼吸道病变和胸廓及胸膜、膈肌病变等,肺组织炎症、肺不张、急性肺损伤、肺水肿和肺纤维化,循环系统如心力衰竭,理化因素如气体中毒等均可引起呼吸衰竭。常见因素如下: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呼吸衰竭,需加以注意:
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因原发病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但均以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对机体的影响为基本表现,出现一些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包括呼吸困难、发绀、神经精神症状、循环系统症状、肝肾功能异常、酸碱及电解质紊乱等。
呼吸困难: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
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表现为频率、节律和幅度的改变。
较早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如三凹征。
中枢性疾病或中枢神经抑制性药物所致的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改变,如潮式呼吸、比奥呼吸等。
发绀: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 90% 时,可在口唇、指甲等处出现发绀。
发绀的程度与还原型血红蛋白含量相关,所以红细胞增多者发绀更明显,贫血者则不明显或不出现发绀。
因严重休克等引起末梢循环障碍的患者,即使动脉血氧分压尚正常也可出现发绀,称作外周性发绀;而真正由于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引起的发绀,称作中央性发绀。
发绀还受皮肤色素及心功能的影响。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
如合并急性二氧化碳潴留,可出现嗜睡、淡漠、扑翼样震颤,甚至呼吸骤停。
慢性呼吸衰竭伴二氧化碳潴留时,随着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现象。兴奋症状包括失眠、烦躁、躁动、夜间失眠而白天嗜睡(昼夜颠倒现象)等。
循环系统表现
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
严重低氧血症和酸中毒可导致心肌损害,亦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
严重呼吸衰竭对肝、肾功能都有影响,部分患者可出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浆尿素氮升高,个别患者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管型。
因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胃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血或发生应激性溃疡,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因众多,积极治疗和控制引起呼吸衰竭的各种原发疾病,如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接种疫苗避免流感等是预防的有效措施。具体预防方法如下: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和症状,结合肺功能、胸部影像学和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在加强呼吸支持的基础上针对病因和诱因进行治疗,并且对其他重要脏器功能进行监测与支持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
呼吸衰竭急性期时应该绝对卧床休息,可在床上活动四肢,勤翻身以防皮肤受损,保证充足的睡眠;缓解期可坐起并在床边活动,逐渐增大活动范围,切勿急于求成。
在自身能力允许的前提下,尽早行呼吸肌及肺功能锻炼(如呼吸操、借助工具进行吹气训练)。
呼吸操:
闭着嘴,用鼻子吸气(深吸到底),然后把嘴缩小缩唇吐气。
尽量将呼气时间延长,慢慢吸气、吐气。
每天练习 10 ~ 15 分钟。
及时接受治疗,对原发病进行纠正。如果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能够去除,大部分呼吸衰竭患者都能够治愈。
若原发病完全纠正,呼吸衰竭症状将迅速缓解,对生活和寿命无明显影响。
无法根治的原发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呼吸衰竭症状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改善生活质量和寿命。
严重呼吸衰竭如不及时有效救治,可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甚至死亡。部分患者变为慢性失代偿性呼吸衰竭,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治疗,生活质量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