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囊肿即牙源性角化囊肿,2005 年更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的良性囊性肿瘤。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升支(耳垂下面有一块上下走形的骨头)。
本病好发于 10 ~ 29 岁,第二高峰期为 40 ~ 50 岁。
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继续生长,可见一包块凸向于面颊侧或舌侧。
角化囊肿即牙源性角化囊肿,2005 年更名为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是一种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的良性囊性肿瘤。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升支(耳垂下面有一块上下走形的骨头)。
本病好发于 10 ~ 29 岁,第二高峰期为 40 ~ 50 岁。
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继续生长,可见一包块凸向于面颊侧或舌侧。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牙源性角化囊肿是来自于牙板和牙板残余,也有可能来源于口腔黏膜基底细胞错误排序组合而成。
肿瘤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继续生长,可见一包块凸向于面颊侧或舌侧。如果角化囊肿破裂可继发感染,伴周围组织肿痛,发热,严重时可致张口困难,甚至全身症状。
病变部位包块:牙源性角化囊肿可同时凸向于颊侧和舌侧。
凸向颊侧:临床多见。表现为由牙龈起始,向外生长。
凸向舌侧:易致牙齿松动、倾斜和移位。
多发性包块:牙源性角化囊肿以单发多见,也有以多发形式存在,几个包块并存的可能。
继发感染:当出现外源性原因致角化囊肿破裂时,会出现继发感染,可表现为周围组织肿痛明显,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困难,甚至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角化囊肿的风险有所帮助:
本病主要依靠 X 线检查、CT、囊液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角化囊肿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
角化囊肿以手术摘除为主,对于位置不好或较大的囊肿,可采取口外切口,如果从术前影像学分析考虑无法彻底去除病症,可考虑去除部分骨质。
常用术式如下:
本病经及时治疗后可以痊愈,但容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