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又称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组常见的、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变性而导致的,以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 4 型:
- Ⅰ ~ Ⅲ 型称为儿童型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致死性遗传病。
- 20 ~ 30 岁以上起病的归为第 Ⅳ 型,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 X 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又称脊髓性肌萎缩症,是一组常见的、由于脊髓前角细胞变性而导致的,以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起病年龄和病变程度可将本病分为 4 型:
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直是神经病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近几年来在基因定位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可能与运动神经元生存(SMN)基因、神经细胞凋亡抑制蛋白 (NAIP)基因有关。
成年型患者,仅部分发现有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的缺失,提示与儿童型患者有相似的基因改变,但大部分患者的基因定位尚未确定,发病机制未明。
本病以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根据发病年龄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将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分为 4 型,不同类型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并不一致。
Ⅰ 型(Werdnig- Hoffmann 病)
Ⅱ 型
Ⅲ 型
Ⅳ 型
因患者逐步丧失运动功能而卧床,因此进行性脊肌萎缩症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褥疮、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
由于本病预后不良,故防止患儿出生是预防本病的最有效方法。新近国内有学者联合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偶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及连锁分析法,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的产前基因诊断,其准确率和成功率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影像学、肌电图、肌肉病理检查等特点,一般即可做出诊断。如有阳性家族史则更支持诊断,基因检测可为确立诊断提供可靠的证据。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目前尚无治疗进行性脊肌萎缩症的特效方法。支持和对症治疗是本病的主要疗法。
该类患者日常应该注意避免感染,适当增加被动运动,目前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避免病情的加重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就尤为重要。
本病目前尚未特效治疗方法,多数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