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颈部,没有传染性,有一定的遗传性。
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女性略多于男性。
根据发病症状可分为 3 型,具体如下:
- 毛细血管瘤:皮肤表面出现异常红斑,不同于常人,大小不一,界限分明。
- 海绵状血管瘤:有大小不一样的血窦,生长速度比较慢,很难发现。
- 蔓状血管瘤:肿瘤明显凸起,肉眼可观察到,形状相连,像念珠或者蚯蚓一样。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先天性良性肿瘤或血管畸形,好发于头颈部,没有传染性,有一定的遗传性。
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女性略多于男性。
根据发病症状可分为 3 型,具体如下: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表面有明显的红色斑块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发生在刚出生的婴儿和体质较弱的儿童身上。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斑块的形状会不断地扩大,不断蔓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病因未明,也没有特别的预防方法,高危人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下方法或许会对降低发生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风险有所帮助:
当怀疑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疾病时,如果视诊时外部红斑不明显,通常进行诊断性穿刺或者体位移动来判断。如果血管瘤处在头面深层里面,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动脉造影或者瘤腔造影等检查予以确诊。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方式及物理治疗等,采用药物治疗颌面部血管瘤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微创,且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均较轻。常用药物如下:
注射硬化剂或者口服皮质激素:可用 5% 鱼肝油酸钠、奎宁乌拉坦注射液等硬化剂进行分区治疗,或者口服皮质激素,能够起到减小瘤体,达到治疗目的。
注射平阳霉素
一般直径 1.5 cm 以下的血管瘤, 通过一次注射即可治愈。
瘤体较大或病变多发者, 一般注射 3 ~ 5 次瘤体明显缩小, 并于注射后 7 ~ 30 天内有显著效果。
微波与手术相结合治疗法:通过微波热凝器可以对需要切除的肿瘤进行热凝碳化,减少术中出血,然后配合手术切除肿瘤。一般都能治愈,且不再复发。
手术切除治疗法
直接通过手术操作,切除患病肿瘤,术后效果良好,一般不会复发。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肿瘤位于比较敏感的部位,如内眦、眼睑周围时,应当先做一段硬化剂注射治疗,等到肿瘤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切除。
术后饮食
需多摄入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等食物,保持身体正常的营养需求,如牛奶粥、鱼汤等。
忌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等。
日常饮食
恢复期应保持饮食清淡,忌动物内脏、油炸、烧烤以及油腻食物,切记不可暴饮暴食。
恢复后也要合理膳食,补充足够营养。
术后注意事项
注意伤口的敷料,不要让伤口上的敷料掉落,以免伤口受拉扯,导致创口继续出血。
术后第 1 天应卧床休息,尽量避免玩笑打闹。术后 3 天后,可以适当进行活动,一般手术 1 周后,可以恢复正常的活动。
定期复查:按照医嘱时间及时复查,一般一个月复查一次。等到孩子回归正常之后,也需要 1 年左右进行一次复查。
运动:建立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本病预后较好,经过正规的治疗后,一般可以痊愈,且不再复发,不影响生活质量。
若不及时接受治疗,口腔颌面部血管瘤的生长速度迅速,面部的症状会扩大蔓延,影响正常外貌,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