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斜视并非单纯性眼科疾患,大多数是全身性疾病的伴随症状,常见于颅脑外伤、炎症、血管性疾病、占位以及内分泌障碍、代谢障碍,中毒及重症肌无力等;也有一部分是先天性的。主要表现为复视与混淆视。
目录
- 1介绍
- 2发病原因
- 3症状表现
- 4如何预防
- 5检查
- 6治疗方式
- 7注意事项
- 8康复锻炼
- 9预后
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是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出现异常,或者眼外肌疾患引起的眼球向麻痹肌作用方向运动受限引起的。先天性和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的致病原因有所不同: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干、肌肉和筋膜的发育异常,一般需解剖或手术探查才能确诊。小部分见于产伤;也有部分是婴儿出生后由于感染、外伤等引起。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病因复杂,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和组织牵制性,其中神经源性较为多见,如传染病、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退行性疾病、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维生素缺乏、外伤和中毒等。根据解剖部分可划分为:
- 颅内病变,以神经干的病变最多。
- 海绵窦病变,如血栓、血管瘤或者肿瘤浸润等。
- 眼眶病变,如眼眶骨折、蜂窝织炎以及占位性病变。
症状表现
- 眼位偏斜:其偏斜的角度可因注视方向而不同,第一与第二斜视角不一样。
- 复视与混淆视:常于发病后的当天发现,自觉视物重影,遮盖一眼后可消失。混淆视是两眼的黄斑对应点所接受的物像不同,两个像在视觉中枢重合,致使物像模糊混淆。先天性麻痹性斜视此症状一般不明显。
- 眼性眩晕和步态不稳:眩晕的原因主要是复视与混淆视引起的。当眼球运动,斜视角度会随之改变,导致物像不稳,症状更加明显。症状严重的会出现恶心和呕吐。而偏斜引起的视觉定位功能被破坏,患者常走路不稳,偏向一侧。
- 异常投射:用患眼注视物体,手总是不能准确接触到物体。那是因为患眼的黄斑区偏斜,中枢接受了错误信息发出的指令。
- 代偿头位:患者通常将脸转向复像距离最大的方向,即麻痹肌作用方向。包括脸左右转、颏部上抬或内收、头位左右倾斜。
如何预防
尽量避免分娩时产钳的使用,可减少对眼外肌、颅脑神经等的损伤,避免先天性麻痹性斜视的产生。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患者发病年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眼部查体、相关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眼部检查:通过此检查可帮助医生对麻痹性斜视做出诊断。
- 相关影像学检查:包括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头部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等,检查患者是否有脑部疾病以及眼眶中是否存在炎症、异物等。
治疗方式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需要治疗弱视,重建双眼视功能,改善头位;后天性麻痹性斜视需治疗原发病,在原发病得到控制并眼部体征稳定半年以上,可酌情手术改善复视和外观。
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 如有弱视,应及早积极地治疗弱视,挽救视力。
- 如视力正常,以不明显的代偿头位能保持双眼外观正位和双眼视觉者,可不处理。
- 如斜视明显或有不雅观的头位时,可酌情实施手术矫治。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可继发共同性斜视,因而手术治疗根据具体情况不同,可能需要多次进行。
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 主要是病因治疗。在查病因的同时,可给予症状治疗和保守治疗。
- 遮盖单眼可解除复视。
- 保守治疗可给予神经肌肉营养药物。
- 如病因已明确,经过病因治疗或证明其已停止进展,保守治疗 6 个月以上确实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
注意事项:怀疑外伤引起时,应尽快手术探查,并借助影像学手段排除眼眶骨折。
注意事项
- 家长如注意到患儿有眼位偏斜或者可疑的头位时,需尽早就医。
- 发生明显复视者,建议可采取遮盖一眼的方式进行缓解复视,避免视物重影和视觉混淆引起的生活不便,甚至是意外的发生。
- 有突发症状者,应及时就医,尤其是麻痹性斜视患者,其原发疾病常较眼部症状更为危急。
预后
- 麻痹性斜视症状明显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不能自行缓解。
- 部分患者在眼部症状稳定半年后进行手术可明显改善复视症状和外观。
麻痹性斜视相关科普号
程娟医生的科普号
程娟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眼科医院
中医眼科
321粉丝4.7万阅读
杨万章医生的科普号
杨万章 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康复医学科
173粉丝6.3万阅读
周欣荣医生的科普号
周欣荣 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仁医院
眼科
271粉丝3504阅读
- 1 介绍
- 2 发病原因
- 3 症状表现
- 4 如何预防
- 5 检查
- 6 治疗方式
- 7 注意事项
- 8 康复锻炼
- 9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