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栓塞是由各种来源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堵塞脑动脉后,引起该供血区域的大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言语障碍、抽搐、昏迷等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脑栓塞是由各种来源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堵塞脑动脉后,引起该供血区域的大脑组织缺血坏死的疾病。
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口角歪斜、言语障碍、抽搐、昏迷等局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
根据栓子来源,脑栓塞可以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脑栓塞三种类型。
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占脑栓塞的 60% ~ 75%,栓子由心内膜和瓣膜产生,脱落之后随着血流进入脑内,引起脑栓塞。
非心源性脑栓塞:来源于心脏以外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内,造成脑栓塞。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脂肪栓塞(见于长骨骨折或手术后等)、空气栓塞(见于静脉穿刺、潜水减压等)、癌栓栓塞、感染性脓栓、寄生虫栓等。
来源不明性脑栓塞:少数患者查不到栓子的来源。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脑栓塞,需加以注意:
脑栓塞起病急,患者可在顷刻之间出现以偏瘫、偏盲、言语不清为主的神经系统表现,严重者会出现头痛、昏迷、全身抽搐的表现,还可伴随心律不齐、呼吸困难、发绀、胸痛、咯血、腰痛、皮肤瘀点瘀斑等其他系统症状。
严重的患者可表现为突发昏迷、全身抽搐、脑水肿等,或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呕吐等。
脑栓塞可合并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严重者可并发严重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这些都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脑栓塞的预防以控制高危因素为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疾病诊断和病因分型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脑栓塞治疗的目的是尽可能挽救缺血的脑组织。脑栓塞的治疗包括脑栓塞本身的治疗和引起脑栓塞的原发疾病的治疗。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有利于脑栓塞病情的控制和防止复发。
以尽快恢复脑部血液循环,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常用治疗方式包括溶栓和抗血小板治疗,但有出血倾向和感染性栓塞的患者禁用。
当内科治疗无效或有外科手术指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当脑组织梗死范围较大、有发生脑疝危险时,可考虑施行开颅减压术和(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心房黏液瘤可及时手术切除;卵圆孔未闭可行经导管卵圆孔封堵术;对于大血管闭塞且使用传统的药物溶栓手段难以使血管再通的患者,可在发病 6 ~ 24 小时之内通过血管介入手术机械取栓。
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尽早开始康复锻炼,以便尽快恢复功能,恢复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