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碍是 18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反社会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品行障碍是 18 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持续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反社会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品行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由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了遗传因素、特质类型、身体疾病等。
家庭因素:许多家庭因素也会成为日后儿童出现品行障碍的原因,包括忽视、虐待、苛刻、父母分居、父母对孩子的不统一教导等。
学校因素:学校生活对儿童或青少年的行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社会因素:由于儿童的非辨别能力有限,其周围的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品行障碍的危险因素之一 。
品行障碍患者的行为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不同患者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不良行为。一般可分为反社会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和对抗性行为。
临床对品行障碍的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般有品行障碍的患者可能同时伴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以及学习障碍等。
品行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对于此障碍的预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社会各界要自觉地营造适合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
品行障碍一般通过症状进行确诊,不需要进行其他检查。
品行障碍会影响儿童青少年本身,严重的话可能会伤害他人、损坏公共利益。该障碍的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分析其现实的思想活动,找出不良的思想基础,通过改变其不适当的思想和观念,帮助他接受积极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改变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家庭功能治疗:该方法对于那些由于家庭环境因素引起的品行障碍患者有比较好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家庭环境制定个别化方案,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消除厌恶,增强彼此的信任。
解决问题技巧训练:品行障碍儿童的不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儿童没有应用他的认知能力去遏制不适当的行为。结合认知行为改变策略,帮助儿童发现他的行为的不适当之处,如对老人不可以不尊重,更不能打人。并与儿童一起分析了如果不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后果,举事例让他认识到要想让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去尊重他人。
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心理辅导活动。对于该障碍可以进行情绪调节辅导、自信心树立辅导和人际关系辅导。
其他:家长、老师及其他同学应给予品行障碍患者社会支持,帮助他们尽快克服问题行为。
品行障碍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可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对症治疗。
品行障碍患者如果能意识到自身问题行为,应积极配合改正不良行为。更重要的在于家长与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应多给予品行障碍关心与支持,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
自身:
家人或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