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介绍,什么是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介绍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少见的血管源性(源自于血管)肿瘤,是一种介于血管瘤(良性肿瘤)和血管肉瘤(恶性肿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

该肿瘤好发于软组织、肝脏、肺、胸椎、胸膜等部位。好发于青中年,无显著性别差异,但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女性患者多见。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诊治进展-第1期

刘笑雷 中日医院 普外科·肝胆胰外科二部 副主任医师

发病原因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因尚不清楚。发生在肝脏的病变可能与口服避孕药、乙肝病毒感染有关。

症状表现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无特异性症状,因为可发生在不同组织器官,有不同的特征表现。如发生在肺,多表现为干咳或伴胸痛等。如发生在肝脏,多表现为右上腹痛等。

典型症状

  • 干咳或伴胸痛:为肺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常见症状。
  • 右上腹痛: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常见症状。
  • 可触及的质韧肿物:肿胀,手指按压后伴有疼痛,为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常见症状。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肺部转移
  • 骨转移
  • 肝脏转移
如何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以下方式可能有助于降低患病率:

  • 注射乙肝疫苗,避免乙肝病毒感染。
  • 尽量避免口服避孕药,选择其他避孕方式。
检查

医生怀疑是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时,通过询问患者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体格检查:触诊可触及质韧肿物,提示病变位于浅表部位。
  • 超声:对于发生于四肢等浅表部位的肿物,可明确肿物的部位、数目、大小等。
  • CT:明确肿物位置、数目、大小、边界等及与临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初步定性。对于肺部及骨组织病变,CT 优于磁共振成像。
  • 磁共振成像:明确肿物位置、数目、大小、边界等及与临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初步确定性质。对于软组织的病变,磁共振成像显示更清楚。
  • 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取少量肿瘤组织进行培养后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第九期: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 肝脏核磁特点

刘笑雷 中日医院 普外科·肝胆胰外科二部 副主任医师

治疗方式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首选手术切除,辅以放疗、化疗。对无手术机会或多发性病变无法手术切除者,多行放疗、化疗。

药物治疗

  • 化疗:利用化疗药物杀死肿瘤细胞,但是也会对正常组织细胞有杀伤作用。可选择环磷酰胺、卡铂、长春新碱、依托泊苷等化疗药物。目前没有明确推荐的化疗方案。适用于手术切除后的患者辅助治疗,或是无手术机会或多发性病变无法手术切除者。
  • 止痛药物:目的是止痛,需要遵医嘱服用,适用于胸痛、腹痛、骨痛等明显,难以耐受的患者,例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手术治疗

  • 手术切除:适用于本病大部分患者,目的是完整切除肿物,根据肿瘤部位不同,可选择局部扩大切除手术。

其他治疗

  • 放疗:利用放射线尽可能杀死肿瘤细胞,同时保护正常组织。适用于手术切除后的患者辅助治疗,或是无手术机会或多发性病变无法手术切除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治疗进展

刘斌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骨软组织外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事项
  • 术后注意事项:术后注意伤口有无感染(红、肿、热、痛、溢液),注意保持伤口清洁,注意敷料有无渗血等情况,如有及时联系医务人员。
  • 在家用药注意事项:遵医嘱服用镇痛药。若出现任何不适反应,如胃痛、腹泻、皮肤红疹等,应及时就医。
  • 术后、用药复查:治疗后 1 年内应每 3-6 个月到医院复查 1 次,以后可以适当延长复查时间,主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超声等项目,评估身体一般情况及肿瘤是否复发。
  • 饮食:保证营养充足,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比如豆类制品、牛肉、鸡肉或鱼肉等。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比如油炸类食物。不吃刺激性强的食物,如辣椒等。适当吃新鲜的水果,比如苹果、梨等。患者放疗及化疗期间应多饮水。
  • 运动:适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散步为主。
  • 其他:注意休息、规律生活、戒烟、戒酒,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等。
预后
  •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发生转移,会危及患者生命。
  • 经过正规手术治疗后,患者治愈效果好,因本病少见,目前随访患者大部分无复发和转移,单纯接受化疗、放疗患者治愈效果不佳。
推荐医生 11位 推荐医院 14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