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的人群。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而一旦表现出典型症状将在 2~3 天内迅速进展为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阶段,死亡率极高。
炭疽病是由炭疽芽孢杆菌引起的一组人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好发于与动物及畜产品加工接触较多的人群。
本病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而一旦表现出典型症状将在 2~3 天内迅速进展为败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阶段,死亡率极高。
本病是由于炭疽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传染源
食草动物:患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是人类炭疽的主要传染源。
食肉动物:猪可因吞食染菌青饲料,狗、狼等食肉动物可因吞食病畜肉类而感染得病,成为次要传染源。
炭疽患者:炭疽患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也具传染性。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人的皮肤,接触感染了炭疽杆菌的病畜、死畜、炭疽患者等,也可能通过接触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皮毛、肉类等而感染。
消化道传播:人食用没有完全煮熟的病畜肉类,或者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病畜的乳制品等,就会发生肠炭疽。
呼吸道传播:随着呼吸,人吸入炭疽杆菌,则会发生肺炭疽,这种情况常见于皮毛加工厂。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炭疽,需加以注意:
炭疽病的症状与其感染的类型有关。感染前期可不出现明显症状,症状可在感染后几小时至几天时间内出现,平均潜伏期约 1 ~ 5 天。其中,肺炭疽潜伏期可以短于 12 小时,而皮肤炭疽潜伏期可长达 14 天。
皮肤炭疽: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炭疽病例的 90%。主要集中于上肢、颜面部、颈部、肩部等暴露区域。具体表现如下:
小丘疹、水疱:首先,皮肤上会出现凸出的小丘疹,且会感觉瘙痒。随后,小丘疹会逐渐发展成水疱,内含有淡黄色的液体。
溃疡:2 ~ 3 天后,水疱中心发生坏死、逐渐凹陷,形成溃疡。溃疡周围的组织,会变硬。
焦痂:在溃疡上,会形成一种类似焦炭的、黑色、坚硬的焦痂。在焦痂周围,皮肤发红、水肿,甚至直径可达 5 ~ 20 厘米。
瘢痕:1 ~ 2 周后,焦痂可以自行脱落,愈合形成疤痕。
皮肤瘙痒:在皮肤病变的周围常感觉瘙痒。
呼吸困难:如果病变发生在颈部,且引起了颈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严重水肿,可以压迫气管。或者直接导致喉头的严重水肿,那么会感觉到气紧、呼吸费力等。
肺炭疽:较少见。症状严重,病情凶险,多为致死性。具体表现如下:
咳嗽:早期主要为干咳,后期可出现痰液中带有红色血丝。
发热:早期主要为低热,体温低于 38 摄氏度,后期出现高热,体温大于 38 摄氏度。
呼吸困难:感觉喘不过气,呼吸很费力。
肠炭疽:少见,主要由进食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具体表现如下:
呕吐:呕吐胃内容物,常含有血丝。
腹泻:大便像水一样,医学上称为“水样便”。严重时,大便中带有血液,呈现红色、黑色或者咖啡色。
腹痛:常为剧烈腹痛,往往感觉难以忍受。
高热:体温常高于 38 摄氏度。
注射性炭疽:近年来在注射吸毒者中发现了另一种炭疽感染。其症状与皮肤炭疽类似,但是感染会深入药物注射的皮肤深层或肌肉里,传播至全身的速度更快,并且更难判定和治疗。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主要是炭疽芽孢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注意食品卫生:食用检验检疫合格的肉制品、乳制品,食用时要彻底煮熟。
接种疫苗:疫区居住人群,从事畜牧业、屠宰、兽医、毛皮加工等长期接触牲畜的高危人群,应当注射炭疽减毒活疫苗,每次接种可维持一年。必要时,可以定期接种。
控制家畜感染和牧场污染
病畜严格隔离或处死深埋,死畜严禁剥皮、剖开或煮食,务必焚烧或深埋 2 米以下。
被污染的动物产品应经高温高压灭菌处理。
妥善处理衣服、手套等被污染的防护材料(消毒或焚毁)。
患者接触者的自身防护
尽量避免接触患者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不得不处理时,一定要佩戴手套、医用外科口罩等。
做好患者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消毒处理工作,如采用 10% 的甲醛溶液、3% 的过氧化氢溶液和 5% 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 15 分钟。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血常规、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炭疽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对应出现的症状,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虚弱者,需要卧床休息。
高热者,需使用药物和(或)物理方式降温,如降温贴等。
对有严重呕吐及腹泻者,可以通过静脉输液,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比如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
皮肤冲洗:皮肤炭疽者,使用 1∶20000 的高锰酸钾,或者 2% 的过氧化氢冲洗皮肤,目的是杀灭皮肤上的炭疽杆菌。
避免传染他人:严密隔离,特别是肺炭疽者,严防通过空气传播导致感染扩散。
如果尚且在家,则要独居一个房间。家属要佩戴外科口罩。接触的物品、分泌物、排泄物均应进行严格的消毒。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快转至有隔离条件的医院。
如果在医院,依然要接受隔离,直到伤口愈合,或者症状消失,并且每 5 天培养一次分泌物或者排泄物,两次阴性为止。
密切接触者,也要接受严密的医学观察,一般为 8 天。
用药注意事项:观察有没有过敏反应,如果有皮肤新出现皮疹,呼吸困难加重等情况时,要立即通知医务人员。
定期复查:出院后两周或者按照出院病情书的要求,及时到医院复查。
饮食:应当多饮水,并且以流食或者半流食为主,如牛奶、白粥等。避免使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多食用高蛋白食物,如豆制品,鸡蛋等。
运动:住院期间以卧床休息为主,疾病康复后,可以根据自身身体状况,从散步、慢走开始逐渐恢复日常运动量。
本病如及时进行积极合理的治疗,几乎所有皮肤炭疽患者都可存活;吸入性炭疽者超过半数可以存活;消化道炭疽者 60% 可以存活。
若不及时诊断和抢救,常在急性症状出现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