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好大夫在线 > 词条 > 小儿泌尿道感染 >

小儿泌尿道感染介绍,什么是小儿泌尿道感染

介绍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入侵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组织而引起损伤。

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统称为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

发病年龄多在 2~5 岁。无症状性菌尿多见于学龄期女童。

临床症状不典型,可有发热、排尿困难、尿频、尿急、腹痛等泌尿系症状。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小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刘源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

发病原因

基本病因

本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 病原体: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如下: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尤其多见于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新生儿、所有年龄的女孩和 1 岁以下的男孩。

    变形杆菌:1 岁以上男孩的主要致病菌。

    白色葡萄球菌:常见于 10~16 岁的女孩。

    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于新生儿泌尿道感染。

  •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道杆菌。

    血源性感染:经血流途径(败血症、菌血症)侵袭尿路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结肠内和盆腔的细菌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 宿主内在因素
    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细菌黏附于尿路上皮细胞(定植)是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先决条件。

    泌尿道感染患者分泌型 IgA 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 IgA 浓度减低,增加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会。

    先天性或后天性尿路畸形,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危险性。

    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泌尿道感染。尿布、尿道口常受细菌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感染。

    糖尿病高钙血症、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镰状细胞贫血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可增高。

高危人群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小儿泌尿道感染,需加以注意:

  • 小年龄儿童:小于 1 岁的男孩及小于 4 岁的女孩,更易发生本病。
  • 未接受包皮环切术的男孩:未接受包皮环切术的男婴,患病率是接受了包皮环切手术男婴的4-8倍。
  • 女婴:女婴的患病率为男婴的 2-4 倍,可能是女性尿道较短所致。
  • 种族/族群:白人儿童的患病率是黑人儿童的 2-4 倍。
  • 遗传因素: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儿童,发生泌尿道感染的可能性比没有相关家族史的儿童更大。
  • 存在梗阻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儿童:存在梗阻性泌尿系统畸形的儿童发生本病的风险增高。如解剖结构畸形(如后尿道瓣膜症、输尿管肾盂连接处梗阻)、神经系统畸形(如脊髓脊膜膨出伴神经源性膀胱)和功能性畸形(如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
  • 存在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儿童:膀胱和肠道功能障碍的特征如下:异常排泄模式(尿频或排尿次数减少、日间遗尿、尿急及便秘等)、大和/或小便失禁或失禁控制动作。
  • 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儿童: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儿童发生复发性泌尿道感染的风险增高。
  • 存在性行为:就女性而言,性交与泌尿道感染的相关性已被充分证实。
  • 有膀胱导尿管的儿童:本病的发生风险,随膀胱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小儿泌尿系感染的高危因素

付朝杰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新生儿科 副主任医师

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 急性泌尿道感染:症状因患儿年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婴幼儿泌尿道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即不典型),需要特别注意。

    新生儿
    全身症状:新生儿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或低体温、肤色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黄疸等,部分患儿可有嗜睡、烦躁,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败血症:常伴有败血症,但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多不明显。

    婴幼儿
    发热:特别是 2 岁以下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常以发热最突出。

    全身症状: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较明显。

    黄疸:有时也可出现黄疸。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精神萎靡、昏睡、激惹,甚至惊厥等表现。

    其他
    <3 月龄婴儿:还可表现为哭闹不安、嗜睡、喂养困难、发育落后等。

    3 个月龄以上的婴儿、儿童:可出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脓尿、尿液混浊等。

    婴儿不会表达,父母细心观察可发现排尿时哭闹不安,尿布有臭味和顽固性尿布疹等。

    年长儿
    全身症状: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

    疼痛:会说下腹或腰部两侧疼痛。

    尿路刺激症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偶见肉眼血尿。

  • 慢性泌尿道感染:指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持续一年以上者。常伴有贫血、消瘦、生长迟缓、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 无症状性菌尿:在常规的尿检查中,可以发现健康儿童存在着有意义的菌尿,但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这种现象可见于各年龄,在儿童中以学龄女孩常见。无症状性菌尿患儿常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和既往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史,病原体多数是大肠杆菌。

并发症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 肾脏瘢痕形成
  • 高血压
  • 肾功能降低
  • 蛋白尿
  • 终末期肾病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小儿尿路感染是怎么回事?

刘源 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

如何预防

本病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 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是预防尿路感染的最简易方法。多饮水、多排尿可以冲刷尿路,使侵入尿路的微量细菌随尿液排出体外。
  • 男孩可考虑包皮环切术。
  • 所穿内裤应以棉织品为主,勤更换,透气、干净。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什么是尿路感染?小儿尿路感染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治疗?如何预防?

黄文华 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小儿外科 主治医师

检查

本病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 尿常规 / 尿白细胞计数 + 尿培养:需要常规检查,甚至重复进行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 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泌尿道感染定位,检查泌尿系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了解慢性肾损害或瘢痕进展情况。
  • 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是确定患儿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严重程度的首选检查。
  • 肾皮质显像:可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检测急性肾盂肾炎和肾脏瘢痕形成及肾功能。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儿童泌尿系感染

杨彩凤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治疗方式

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根除病原体、控制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和预防再发。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 支持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女童还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鼓励患儿进食,供给足够的热卡、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并改善便秘。

  • 积极治疗尿路结构异常:小儿尿路感染约半数可伴有各种诱因,特别是慢性或反复再发的尿感多同时伴有尿路结构异常,必须积极查找,尽早治疗,防止肾实质损害。

药物治疗

应早期积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一般根据:

  • 感染部位:对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浓度高的药物,而下尿路感染则应选择尿浓度高的药物,如呋喃类或磺胺。
  • 病原菌: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结果针对病原菌应用抗菌药。
  • 少用肾损害药物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儿童泌尿系感染

杨彩凤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儿科 副主任医师

注意事项
  • 日常应健康、均衡饮食。
  • 适当多饮水。
  • 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不憋尿,每次尽量排空膀胱。
  • 注意身体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 女性平时要适当清洁会阴部,在保持干净的同时避免尿道口局部酸性屏障作用受到破坏。洗澡时淋浴更佳。
  • 孕期产检如发现胎儿泌尿系有可能存在异常,胎儿出生后应完善泌尿系超声等检查,如存在泌尿系异常,需警惕泌尿系感染的发生。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泌尿系统疾病正在使用抗生素能不能接种疫苗?

姜斌 徐州市中心医院 小儿外科 副主任医师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上泌尿道感染可能导致肾脏瘢痕形成、高血压及终末期肾病。

推荐医生 475位 推荐医院 228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