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入侵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组织而引起损伤。
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统称为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
发病年龄多在 2~5 岁。无症状性菌尿多见于学龄期女童。
临床症状不典型,可有发热、排尿困难、尿频、尿急、腹痛等泌尿系症状。
尿路感染是指病原体直接入侵尿路,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组织而引起损伤。
由于小儿时期感染局限在尿路某一部位者较少,且临床上又难以准确定位,故常统称为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临床上可根据有无症状,分为症状性泌尿道感染和无症状性菌尿。
发病年龄多在 2~5 岁。无症状性菌尿多见于学龄期女童。
临床症状不典型,可有发热、排尿困难、尿频、尿急、腹痛等泌尿系症状。
本病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其发生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病原体:任何致病菌均可引起泌尿道感染,常见致病菌如下:
大肠埃希菌:是泌尿道感染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尤其多见于初次患泌尿道感染的新生儿、所有年龄的女孩和 1 岁以下的男孩。
变形杆菌:1 岁以上男孩的主要致病菌。
白色葡萄球菌:常见于 10~16 岁的女孩。
克雷伯杆菌和肠球菌:多见于新生儿泌尿道感染。
感染途径
上行性感染:泌尿道感染最主要的感染途径。
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
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道杆菌。
血源性感染:经血流途径(败血症、菌血症)侵袭尿路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结肠内和盆腔的细菌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肾脏周围邻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也可直接蔓延。
宿主内在因素
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细菌黏附于尿路上皮细胞(定植)是其在泌尿道增殖引起泌尿道感染的先决条件。
泌尿道感染患者分泌型 IgA 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 IgA 浓度减低,增加发生泌尿道感染的机会。
先天性或后天性尿路畸形,增加泌尿道感染的危险性。
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泌尿道感染。尿布、尿道口常受细菌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感染。
糖尿病高钙血症、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镰状细胞贫血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可增高。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小儿泌尿道感染,需加以注意:
急性泌尿道感染:症状因患儿年龄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婴幼儿泌尿道感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即不典型),需要特别注意。
新生儿
全身症状:新生儿临床症状极不典型,多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或低体温、肤色苍白、吃奶差、呕吐、腹泻、黄疸等,部分患儿可有嗜睡、烦躁,甚至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败血症:常伴有败血症,但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多不明显。
婴幼儿
发热:特别是 2 岁以下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常不典型,常以发热最突出。
全身症状:拒食、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较明显。
黄疸:有时也可出现黄疸。
神经系统症状:可有精神萎靡、昏睡、激惹,甚至惊厥等表现。
其他
<3 月龄婴儿:还可表现为哭闹不安、嗜睡、喂养困难、发育落后等。
3 个月龄以上的婴儿、儿童:可出现尿频、排尿困难、血尿、脓尿、尿液混浊等。
婴儿不会表达,父母细心观察可发现排尿时哭闹不安,尿布有臭味和顽固性尿布疹等。
年长儿
全身症状:以发热、寒战、腹痛等全身症状突出。
疼痛:会说下腹或腰部两侧疼痛。
尿路刺激症状:尿路刺激症状明显,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液浑浊,偶见肉眼血尿。
慢性泌尿道感染:指病程迁延或反复发作持续一年以上者。常伴有贫血、消瘦、生长迟缓、高血压或肾功能不全。
无症状性菌尿:在常规的尿检查中,可以发现健康儿童存在着有意义的菌尿,但无任何尿路感染症状。这种现象可见于各年龄,在儿童中以学龄女孩常见。无症状性菌尿患儿常同时伴有尿路畸形和既往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史,病原体多数是大肠杆菌。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根除病原体、控制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和预防再发。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
支持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女童还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
鼓励患儿进食,供给足够的热卡、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并改善便秘。
积极治疗尿路结构异常:小儿尿路感染约半数可伴有各种诱因,特别是慢性或反复再发的尿感多同时伴有尿路结构异常,必须积极查找,尽早治疗,防止肾实质损害。
应早期积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药物选择一般根据: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但上泌尿道感染可能导致肾脏瘢痕形成、高血压及终末期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