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痢是一种由志贺氏杆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节多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伴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呕吐等。
菌痢是一种由志贺氏杆菌(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本病好发于儿童、青壮年,夏秋季节多见。
主要症状有腹痛、腹泻,伴有恶寒、发热、头痛、乏力、呕吐等。
本病是由于感染了志贺氏杆菌(痢疾杆菌)引起的,主要经粪-口接触传播,其传播过程如下: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细菌性痢疾,需加以注意:
菌痢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的数小时,最长的 8 天,多数为 2 ~ 3 天。由于症状表现和疾病经过不同,常将痢疾分为普通型痢疾、中毒型痢疾和慢性痢疾。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普通型痢疾:起病急,恶寒、发热,体温常在 39℃ 以上,头痛,乏力,呕吐,腹痛(左下腹疼痛明显),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中毒性痢疾:起病突然,中毒症状(见普通型痢疾的症状)非常严重,高热不退,萎靡、嗜睡、胡言乱语、反复“抽风”,甚至昏迷。又可分为以下三种亚型:
休克型:面色苍白,皮肤花纹明显,四肢发凉,心音低弱,血压下降。
呼吸衰竭型:呼吸不整,深浅不一,双吸气、叹气样呼吸、呼吸暂停,两侧瞳孔不等大、忽大忽小,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混合型:休克型和呼吸衰竭型同时出现,病情最为凶险。
慢性痢疾:过去有痢疾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 2 个月以上,中毒症状(见普通型痢疾的症状)轻,食欲低下,大便黏液增多,身体虚弱,逐渐消瘦。
本病主要是志贺氏杆菌(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可以通过下列方法进行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便。
注意饮食卫生
喝开水不喝生水(痢疾杆菌在 60℃ 环境下持续 10 分钟就会死亡)。
用消毒过的水洗瓜果蔬菜和碗筷。
吃熟食不吃凉拌菜,剩饭菜要加热后吃。
做到生熟分开,防止苍蝇叮爬食物等。
对于本病的高危人群,可口服活菌苗,免疫期可维持 6 ~ 12 个月。
本病主要依靠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
本病目前存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治愈率高。
急性患者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慢性菌痢的治疗主要是采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同时要积极控制疾病的诱因等。
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防寒,消化道隔离。
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对症治疗
呕吐者应输液。
高热者,给予药物退烧或物理降温。
脱水者,口服补液盐,但呕吐不能口服补液者需静脉输液。
有惊厥现象者,予以镇静抗惊厥。
腹痛剧烈时,可使用阿托品、颠茄合剂或适量镇静剂解痉止痛。
医生还会采取相应措施积极控制循环衰竭、脑水肿、呼吸衰竭等。
对于肠道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者,可考虑尝试保留灌肠疗法。
病因治疗
寻找疾病诱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本病预后较好,绝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痊愈,不影响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