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 β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人,尤其常见于 5 岁 ~15 岁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部肿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猩红热是一种由 A 组 β 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发生于任何人,尤其常见于 5 岁 ~15 岁年龄段的儿童和青少年,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咽部肿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猩红热的病原菌是 A 组溶血性链球菌。在猩红热患儿中,细菌通过释放一种毒素导致全身遍布红疹,舌头也会因为充血而变成鲜红色,“猩红热”因此而得名。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猩红热,需加以注意:
猩红热潜伏期为 1~7 天,平均 2~3 天,在潜伏期没有明显异常表现。潜伏期过后,可表现为发热、皮疹等。
潜伏期过后,本病典型的表现有: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猩红热会有很多并发症,如咽部炎症扩散可导致中耳炎,鼻窦炎,颈部淋巴结炎甚至脑膜炎;还有可能出现肾脏损害,出现急性肾小球肾炎;有的可出现心内膜炎或心肌炎。
目前尚无有效的猩红热疫苗,主要通过以下方式预防:
本病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咽拭子检查综合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猩红热的治疗原则是确诊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早期使用抗生素,可快速杀灭链球菌,将隔离期缩短为 1 周左右,并能预防急性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出现。如已经出现并发症,应积极治疗并发症;对已经化脓的病灶,必要时需要切开引流。
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针对病原的抗菌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比如口服阿莫西林,疗程 2 周左右。中毒型或脓毒型患者需适当加大用药剂量。
青霉素耐药或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
对已经化脓的病灶,需及时切开引流或手术治疗。
治愈情况
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