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又称郎-奥韦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缺陷基因引起血管壁发育异常,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内脏器官(肺脏、肝脏等)的动静脉畸形,容易自发性出血,或者在轻微的外伤作用下出血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青中年人群。
主要症状有皮肤血管扩张、黏膜及消化道反复出血。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又称郎-奥韦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缺陷基因引起血管壁发育异常,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以及内脏器官(肺脏、肝脏等)的动静脉畸形,容易自发性出血,或者在轻微的外伤作用下出血的疾病。
本病好发于青中年人群。
主要症状有皮肤血管扩张、黏膜及消化道反复出血。
本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显性遗传病,如 ENG 基因、ALK1 基因、SMAD4 基因、GDF2 基因。这些突变基因引起血管发育异常。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需加以注意:
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血管扩张、黏膜反复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等,及消化道出血。少数患者出现咯血、血尿、月经过多等其他系统出血表现。
皮肤、黏膜反复出血
内脏动静脉畸形出血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家族中存在本病的人群,可进行相关缺陷基因的检测,可以促进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降低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发生率。
本病主要依靠病史问诊、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尚无有效的根治措施。目前主要采取综合措施来止血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
止血药
作用:减少出血,避免失血过多。
常用药:卡巴克洛、酚磺乙胺等。
免疫调节剂
作用: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及免疫调节作用(人体识别和排除“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功能稳定),改善患者的出血症状。
常用药:沙利度胺、来那度胺。
动静脉畸形手术:医生会根据具体的病变类型(动静脉瘘或瘤)和部位,选择手术治疗方式。
常用术式:介入栓塞、封堵、开放手术等。
适应证:适用于非手术治疗无效、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
目的:消除血管畸形,避免发生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压迫止血:通过对皮肤、黏膜等浅表部位的出血进行压迫止血,可以减少出血,避免失血过多。
内镜下止血
目的:减少出血,抢救生命。
措施:止血药物喷撒、硬化剂注射、激光电灼等。
适应证:难以用药物止住的严重消化道出血。
术后饮食
日常饮食
术后需要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与消毒,不要沾水,不要洗澡,可以使用湿毛巾避开手术部位擦澡。
引流袋护理:
术后如果放置了引流袋,需要将引流袋挂在易看见,不影响翻身的位置,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将引流管拉出。
注意引流管与伤口接触部位的洁净,防止感染。
引流袋位置不可高于切口平面,防止液体倒流。
要防止导管受压、扭曲、折叠,在咨询过医生之后,可以定时按压引流管,防止引流物阻塞引流管。
需要咨询医生正常的引流液的状态和量,出现异常时请及时告知医生。
大小便:
不要憋尿。保持大便规律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如果大便干燥或排便困难,可以使用软化大便的药物,如乳果糖、番泻叶等。
戒烟、限酒:每日饮酒不应超过 1~2 份标准量(1 份标准量为啤酒 285 毫升,红酒 100 毫升,白酒 30 毫升)。
运动:
术后运动:
若全身情况及精神状态良好,可考虑活动。
首先床旁坐一会,若无头晕心慌等不适,可下床活动。
建议在看护的情况下短距离行走,15~20 分钟即可,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活动量。
日常运动:
根据个人身体状况,在医生的建议下,每周可锻炼 4 次左右,每次 30 分钟左右,可进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不建议开展对抗性较强的运动,如打篮球、踢足球等。
及时接受正规治疗,虽然无法治愈,但可以减少出血,避免发生严重出血的危险情况,挽救生命。
对于发生肺和/或肝内动静脉畸形者,治疗效果较差,总体死亡率为 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