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又称为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特点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疾病。
本病多数初发于婴幼儿,绝大多数特应性皮炎在5岁前发病,成年人也可见,其中大约有50%的成年患者1岁前即起病。
特应性皮炎,又称为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以皮肤干燥、瘙痒和湿疹样皮疹为特点的慢性复发性皮肤炎症疾病。
本病多数初发于婴幼儿,绝大多数特应性皮炎在5岁前发病,成年人也可见,其中大约有50%的成年患者1岁前即起病。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下列病因密切相关:
环境因素
接触某些过敏原或长期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可能引起特应性皮炎,如:
接触过敏原:如羊毛质地衣服,金属及其制品如镍、钴,化工原料如酒精、汽油,某些化妆品,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空气中物质,花生、蛋、牛奶、小麦及大豆等易致敏食物。
居住环境空气质量差:如雾霾、空气污染等。
季节因素:大多数患者受季节影响,一般夏季改善而冬季剧增。
温度变化:热及环境气候的急剧变化,及突然大量出汗也可为恶化或诱发因素。
精神心理因素
如精神紧张、沮丧、焦虑、抑郁的情绪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皮肤瘙痒。
下述人群更容易患特应性皮炎,需加以注意:
特应性皮炎在不同的年龄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可分为三期:
婴儿期(出生-2 周岁)
皮损形态:又称“婴儿湿疹”,首先在面颊部出现红斑、丘疹、丘疱疹,密集成片,皮损呈多形性,边界不清,搔抓、摩擦后很快形成糜烂、渗出和结痂等。病情时轻时重,一般可在 2 年内逐渐好转、痊愈。
皮损部位:皮损可迅速扩展到头皮、额头、颈部、四肢等。
伴随症状:瘙痒剧烈,常引起婴儿哭闹、睡眠不安。
儿童期(2 岁-12 岁)
皮损形态:可由婴儿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皮损呈暗红色,渗出较婴儿期轻,常伴有抓痕,久而久之形成苔藓样变,若瘙痒仍很剧烈,可形成“瘙痒-搔抓-瘙痒”的恶性循环。
皮损部位:皮损多发生在肘窝、腘窝、腕屈侧(指腕部手背那一面),也可见于颈部、面部及眼睑。
青少年和成人期(12 岁以上)
皮损形态:可由儿童期发展而来或直接发病,皮损常表现为局限性苔藓样变,有时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改变,部分患者皮损表现为泛发性干燥丘疹。瘙痒剧烈,皮损周围可见抓痕、血痂、鳞屑、色素沉着等。
皮损部位:好发于肘窝、腘窝、颈前等,也可见于躯干、四肢、面部、眼睑。
除了上述表现,本病还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
本病的常见并发症有:
本病可以通过下列方法,降低发病的风险:
本病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软膏
用药目的:这是特应性皮炎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可用于快速缓解症状,但是仅能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因为它会导致皮肤皱缩或纹理改变,特别是在皮肤敏感部位,如面部、颈部或腹股沟区域。
常用药物:如地奈德乳膏、卤米松乳膏等。
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药
用药目的:用于减少炎症反应,从而缓解症状。但使用的前 3-5 天可能会有一定的刺激性,且大量使用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常用药物: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
外用抗菌药物
用药目的:早期加用抗生素类药物,尤其是治疗有渗出的皮损时,可以控制住病情的发展,预防感染。
常用药物:如莫匹罗星、夫西地酸软膏。
口服药物
口服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真菌类药物
用药目的:抗感染。因搔抓和炎症而破损的皮肤会发生感染,可在皮疹受感染时使用。
常用药物:如氟康唑胶囊、青霉素、阿昔洛韦片。
抗组胺药
用药目的:减轻过敏反应,减轻瘙痒症状。
常用药物:如盐酸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等。
免疫抑制剂
用药目的:抑制自身过强的免疫功能,减轻过敏反应。
常用药物:如环孢素 A、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由于特应性皮炎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所以目前本病还不能根治。但通过科学规范的治疗、生活习惯的调整及致敏原的有效规避,绝大多数患者病情能够得到良好控制,症状可完全消退或显著改善,不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