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小病有大学问(1) 神经科常见的面颈部肌张力障碍疾病,除去部分颅内肿瘤引起的面瘫、面肌痉挛,绝大部分没有生命危险,但是治疗结果却有较大差异。如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它占周围性面瘫的90%左右,他们的预后因病情的轻重和治疗措施是否得当有很大差别。如果按我们制定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分级评定和疗效标准>>进行评级,周围性面瘫1-4段的1-3级,常规药物治疗配合针灸理疗,一般在3周至1月痊愈,花费也可以控制在2000元之内;而周围性面瘫1-4段4-6级,属于重症的面瘫。需要在发病的初期就根据评级结果加强抗炎治疗,抗炎以内固醇激素为主,一定要足量。临床所见,最好用甲泼尼龙80毫克,加生理盐水100毫升,2-3次/每天,静脉滴注,如果耳后疼痛明显,可同时加用甘露醇125毫升,3次/每日。另给扩血管改善血循环药物。其余用药根据情况酌定。为什么要抗炎?这是由面神经的解剖结构所决定,面神经出颅到了膝状神经节,再下行经中耳鼓室,面神经管出行在耳前分为5支,支配同侧颞部到颈部的大部分表情肌。面神经炎发生之时,尤其位于面神经管的那一段,在面神经与面神经管内膜双重肿胀的压迫下,位于骨性管道的面神经极易因卡压而变性坏死。在国外,头颈外科主张适时对面神经管减压,但在国内,大部分面神经炎患者不会轻易接受手术减压,等到久治不愈后再行减压,对受压的面神经恢复功能已经不可能。因此,发病初就用较大剂量内固醇激素内科保守治疗,减轻水肿,消除炎症,稳定神经细胞膜,就能起到减压的作用。这也是2013年美国头颈外科学会制订的面神经麻痹临床指南力主早期使用内固醇激素的原因,已基本达成共识。问题必须是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的剂量、次数和持续应用时间。而不是千篇一律的使用同一剂量,对于重症,肯定用法和轻症不一样。早期使用得当,预后会很好,病程也会缩短很多。如果早期病重药轻,那面瘫1-2月后仍然很重,留后遗症的可能性就会加大。有些针灸学者,把这种面瘫称作顽固性面瘫,这个诊断值得商榷,什么叫顽固性面瘫?是受损的面神经顽固不好,还是表情肌的瘫痪顽固不好?因此,这样的诊断用词不恰当,也未反映疾病的本质。 早期治疗有效的标志是停用大剂量激素冲击后耳后的疼痛完全消失,并且3-5日无再发疼痛。对于无任何痛感的重症面瘫,同样要积极地给予激素治疗度过急性期,之后维持小剂量的口服激素巩固疗效。同时运用各种非药物疗法如针灸、理疗、功能锻炼进一步恢复直至临床痊愈(具体系统的治疗见之后推出的面瘫诊疗共识)。